中文摘要 | 第8-10页 |
ABSTRACT | 第10-11页 |
1 导论 | 第12-26页 |
1.1 问题的缘起和研究意义 | 第12-19页 |
1.1.1 问题的缘起 | 第12-15页 |
1.1.2 研究的意义 | 第15-19页 |
1.2 研究现状述评 | 第19-24页 |
1.2.1 国内研究现状述评 | 第19-23页 |
1.2.2 国外研究现状述评 | 第23-24页 |
1.3 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 | 第24-26页 |
1.3.1 研究思路 | 第24页 |
1.3.2 研究方法 | 第24-26页 |
2 基本概念解析 | 第26-67页 |
2.1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 | 第26-39页 |
2.1.1 具有社会主义性质的制度 | 第26-28页 |
2.1.2 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制度 | 第28-31页 |
2.1.3 具有内在层次的制度体系 | 第31-34页 |
2.1.4 具有自我完善能力的制度体系 | 第34-39页 |
2.2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认同 | 第39-53页 |
2.2.1 制度认同的内在结构 | 第40-46页 |
2.2.2 制度认同的利益本质 | 第46-49页 |
2.2.3 制度认同的差异性和变化性 | 第49-53页 |
2.3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认同教育 | 第53-67页 |
2.3.1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认同教育的内涵 | 第53-56页 |
2.3.2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认同教育的本质 | 第56-64页 |
2.3.3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认同教育的目的 | 第64-67页 |
3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认同教育思想梳理 | 第67-96页 |
3.1 毛泽东时代中国社会主义制度认同教育思想 | 第67-77页 |
3.1.1 社会主义制度的具体发展不可能千篇一律 | 第67-71页 |
3.1.2 用具体化的马克思主义来教育人民 | 第71-74页 |
3.1.3 走群众路线式的教育方式 | 第74-77页 |
3.2 邓小平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认同教育思想 | 第77-87页 |
3.2.1 强化中国特色的制度意识教育 | 第77-80页 |
3.2.2 注重制度经济绩效的认同动力 | 第80-84页 |
3.2.3 注重辩证的制度认同教育思想 | 第84-87页 |
3.3 当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认同教育思想 | 第87-96页 |
3.3.1 制度特色的系统性认同教育指向 | 第87-89页 |
3.3.2 制度特色的民族性认同教育指向 | 第89-92页 |
3.3.3 制度特色的时代性认同教育指向 | 第92-96页 |
4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认同教育的阻抗因素 | 第96-124页 |
4.1 西方资本主义的阻抗 | 第96-105页 |
4.1.1 西方的舆论误导 | 第96-100页 |
4.1.2 西方的行为干扰 | 第100-102页 |
4.1.3 西方的自我掩饰 | 第102-105页 |
4.2 社会错误思潮的干扰 | 第105-112页 |
4.2.1 历史虚无主义思潮的干扰 | 第106-107页 |
4.2.2 民主社会主义思潮的干扰 | 第107-110页 |
4.2.3 新自由主义思潮的干扰 | 第110-112页 |
4.3 制度内在张力的制衡 | 第112-124页 |
4.3.1 先富带共富的艰难转换 | 第113-116页 |
4.3.2 公平与效率位序的艰难抉择 | 第116-119页 |
4.3.3 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的艰难平衡 | 第119-124页 |
5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认同教育内容 | 第124-169页 |
5.1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科学认同 | 第124-134页 |
5.1.1 理论依据的科学性认同 | 第124-127页 |
5.1.2 制度形成的科学性认同 | 第127-129页 |
5.1.3 制度检验标准的科学性认同 | 第129-130页 |
5.1.4 科学认识两种性质制度的关系 | 第130-134页 |
5.2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价值认同 | 第134-145页 |
5.2.1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价值的内涵 | 第135-140页 |
5.2.2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价值认同的层次性 | 第140-142页 |
5.2.3 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的内在关系 | 第142-145页 |
5.3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情感认同 | 第145-155页 |
5.3.1 制度情感认同是对制度的情感悦纳 | 第146-149页 |
5.3.2 对合乎人性的本质存在方式的情感认同 | 第149-153页 |
5.3.3 制度情感认同产生制度信仰“红利” | 第153-155页 |
5.4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特色认同 | 第155-169页 |
5.4.1 经济制度特色认同 | 第156-159页 |
5.4.2 政治制度特色认同 | 第159-165页 |
5.4.3 文化制度特色认同 | 第165-169页 |
6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认同教育的有效实施 | 第169-220页 |
6.1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历史发展教育 | 第169-177页 |
6.1.1 历史是制度认同的动因之一 | 第169-171页 |
6.1.2 制度的选择性与必然性关系 | 第171-174页 |
6.1.3 改革前与改革后的制度关系 | 第174-177页 |
6.2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科学理论教育 | 第177-190页 |
6.2.1 理论是制度认同的观念基础 | 第177-179页 |
6.2.2 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教育方法 | 第179-182页 |
6.2.3 坚持整体性思维的认识方式 | 第182-190页 |
6.3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实践成效教育 | 第190-196页 |
6.3.1 实践成效是制度认同的现实基础 | 第190-192页 |
6.3.2 实践成效是以经济为基础的综合成效 | 第192-194页 |
6.3.3 辩证地看待制度的实践成效 | 第194-196页 |
6.4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比较优势教育 | 第196-206页 |
6.4.1 比较是认同形成的重要过程 | 第197-198页 |
6.4.2 在科学比较中把握制度优势 | 第198-203页 |
6.4.3 阐明制度优势彰显的长期性 | 第203-206页 |
6.5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舆论引导教育 | 第206-220页 |
6.5.1 舆论建构制度认同 | 第207-209页 |
6.5.2 重视制度的舆论交锋 | 第209-212页 |
6.5.3 增强制度的话语优势 | 第212-217页 |
6.5.4 创新制度大众传播手段 | 第217-220页 |
结束语 | 第220-222页 |
参考文献 | 第222-237页 |
致谢 | 第23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