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页 |
1 前言 | 第9-11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9-10页 |
1.2 研究的意义 | 第10页 |
1.3 研究目的 | 第10-11页 |
2 文献综述 | 第11-22页 |
2.1 哲学家和心理学家眼中的梦——梦的来源、概念及意义 | 第11-12页 |
2.2 梦在咨询与治疗中的作用 | 第12-14页 |
2.3 个体梦境工作的理论与模型 | 第14-20页 |
2.3.1 梦境工作的心理动力学理论及模型 | 第14-17页 |
2.3.2 梦境工作的存在-现象学-格式塔理论及模型 | 第17-18页 |
2.3.3 梦境工作的认知-体验模型理论及模型 | 第18-20页 |
2.3.4 梦境工作的认知-行为模型理论及模型 | 第20页 |
2.4 梦境工作的有效性研究 | 第20-21页 |
2.5 问题提出及研究构想 | 第21-22页 |
3 研究设计 | 第22-25页 |
3.1 研究一:咨询师对梦境、梦境工作的理解及梦境工作的策略与方法 | 第22-24页 |
3.1.1 研究目的 | 第22页 |
3.1.2 受访者 | 第22页 |
3.1.3 研究小组 | 第22-23页 |
3.1.4 访谈提纲 | 第23页 |
3.1.5 数据收集 | 第23页 |
3.1.6 数据分析 | 第23-24页 |
3.2 研究二:咨询师对标准当事人及其梦境的理解及工作蓝图 | 第24-25页 |
3.2.1 研究目的 | 第24页 |
3.2.2 受访者 | 第24页 |
3.2.3 研究工具 | 第24-25页 |
3.2.4 研究小组 | 第25页 |
3.2.5 数据收集 | 第25页 |
3.2.6 数据分析 | 第25页 |
4 结果 | 第25-40页 |
4.1 咨询师对梦境、梦境工作的理解及梦境工作的策略与方法 | 第25-36页 |
4.1.1 咨询师对梦境和梦境工作的理解 | 第25-29页 |
4.1.2 梦境工作的策略与方法 | 第29-35页 |
4.1.3 梦境工作的两维度三阶段模型 | 第35-36页 |
4.2 咨询师对标准当事人及其梦境的理解及工作蓝图 | 第36-40页 |
4.2.1 对标准当事人的概念化过程及结果 | 第36-37页 |
4.2.2 针对标准当事人的工作蓝图 | 第37-40页 |
5 讨论 | 第40-47页 |
5.1 咨询师对梦境、梦境工作的理解及梦境工作的策略与方法 | 第40-43页 |
5.1.1 咨询师对梦境及梦境工作的理解 | 第40-41页 |
5.1.2 梦境工作的策略与方法 | 第41-42页 |
5.1.3 梦境工作的两维度三阶段模型及其评价 | 第42-43页 |
5.2 咨询师对标准当事人及其梦境的理解及工作蓝图 | 第43-45页 |
5.2.1 咨询师对标准当事人的概念化 | 第43-44页 |
5.2.2 咨询师对标准当事人的工作蓝图 | 第44-45页 |
5.3 本研究的价值与反思 | 第45-47页 |
5.3.1 本研究的价值 | 第45页 |
5.3.2 对本研究的反思 | 第45-47页 |
6 结论 | 第47-49页 |
参考文献 | 第49-55页 |
附录 | 第55-94页 |
致谢 | 第9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