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6-7页 |
ABSTRACT | 第7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1-19页 |
1.1 问题的提出 | 第11-12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2-17页 |
1.2.1 地形偏压隧道研究现状 | 第13-14页 |
1.2.2 地质偏压隧道研究现状 | 第14-16页 |
1.2.3 非对称支护结构研究现状 | 第16-17页 |
1.3 主要研究内容、技术路线 | 第17-19页 |
1.3.1 研究内容 | 第17-18页 |
1.3.2 技术路线 | 第18-19页 |
第2章 地质偏压隧道围岩变形破坏模式分析 | 第19-33页 |
2.1 概述 | 第19页 |
2.2 围岩常见破坏模式分析 | 第19-20页 |
2.3 层状岩体隧道稳定性分析 | 第20-30页 |
2.3.1 层状围岩洞室轴向与岩层产状的相关性 | 第20-21页 |
2.3.2 层状岩体结构分类 | 第21-23页 |
2.3.3 层状岩体破坏模式分析 | 第23-26页 |
2.3.4 层状岩体破坏模式弹性本构分析 | 第26-30页 |
2.4 非均质岩体隧道稳定性分析 | 第30-31页 |
2.5 本章小结 | 第31-33页 |
第3章 层状岩体隧道围岩应力及衬砌结构受力特性数值分析 | 第33-86页 |
3.1 概述 | 第33页 |
3.2 顺层围岩层面倾角对隧道偏压影响分析 | 第33-59页 |
3.2.1 模型建立及参数取值 | 第33-38页 |
3.2.2 围岩变形分析 | 第38-43页 |
3.2.3 围岩应力分析 | 第43-46页 |
3.2.4 围岩塑性区分析 | 第46-50页 |
3.2.5 衬砌结构内力分析 | 第50-59页 |
3.3 顺层围岩层面间距对隧道偏压影响分析 | 第59-83页 |
3.3.1 模型建立及参数取值 | 第59-61页 |
3.3.2 围岩变形分析 | 第61-67页 |
3.3.3 围岩应力分析 | 第67-71页 |
3.3.4 围岩塑性区分析 | 第71-75页 |
3.3.5 衬砌结构内力分析 | 第75-83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83-86页 |
第4章 非均质地层隧道围岩及衬砌受力特性数值分析 | 第86-113页 |
4.1 概述 | 第86页 |
4.2 模型建立与参数取值 | 第86-88页 |
4.2.1 模型建立 | 第86-87页 |
4.2.2 参数选取 | 第87-88页 |
4.3 围岩变形分析 | 第88-96页 |
4.4 围岩应力分析 | 第96-99页 |
4.5 衬砌结构内力分析 | 第99-111页 |
4.6 本章小结 | 第111-113页 |
第5章 工程实例与隧道支护措施优化探讨 | 第113-122页 |
5.1 概述 | 第113页 |
5.2 工程背景 | 第113-115页 |
5.2.1 工程概况 | 第113页 |
5.2.2 地层岩性 | 第113-114页 |
5.2.3 地质构造 | 第114-115页 |
5.3 荣家湾隧道数值模拟 | 第115-118页 |
5.3.1 模型建立 | 第115-116页 |
5.3.2 计算参数 | 第116页 |
5.3.3 围岩变形分析 | 第116-117页 |
5.3.4 围岩应力分析 | 第117-118页 |
5.4 隧道支护措施优化探讨 | 第118-121页 |
5.4.1 优化方案 | 第118页 |
5.4.2 结果对比分析 | 第118-121页 |
5.5 本章小结 | 第121-122页 |
结论与展望 | 第122-124页 |
结论 | 第122页 |
展望 | 第122-124页 |
致谢 | 第124-125页 |
参考文献 | 第125-129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参与的科研项目 | 第12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