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页 |
缩略符号与中英文对照表 | 第11-13页 |
第一章 基于“玉米高产高效管理系统”的光温生产潜力评估 | 第13-20页 |
1.1 材料与方法 | 第13-15页 |
1.2 田间试验 | 第15-18页 |
1.2.1 试验地概况 | 第15-16页 |
1.2.2 试验设计 | 第16-17页 |
1.2.3 测定指标与方法 | 第17页 |
1.2.4 公主岭与廊坊光温生产潜力模拟 | 第17页 |
1.2.5 数据处理与统计分析 | 第17-18页 |
1.3 结果与分析 | 第18页 |
1.3.1 公主岭与廊坊的玉米生育期LAI变化 | 第18页 |
1.3.2 公主岭与廊坊的玉米产量潜力 | 第18页 |
1.4 小结与讨论 | 第18-20页 |
第二章 基于“玉米高产高效管理系统”的玉米生长动态监测 | 第20-35页 |
2.1 产量性能理论 | 第20-25页 |
2.1.1 “三合结构”理论的提出与高产挖潜分析 | 第20-21页 |
2.1.2 产量性能定量化及其因素间的关系 | 第21-22页 |
2.1.3 目标产量与产量性能指标参数 | 第22-23页 |
2.1.4 产量性能定量方程各因素动态特征与模拟 | 第23-25页 |
2.2 产量性能指标监测的实例分析 | 第25-34页 |
2.2.1 春玉米与夏玉米叶面积指数分析 | 第25-28页 |
2.2.2 春玉米与夏玉米NAR分析 | 第28-30页 |
2.2.3 春玉米与夏玉米DM分析 | 第30-32页 |
2.2.4 春玉米与夏玉米GW分析 | 第32-34页 |
2.3 小结与讨论 | 第34-35页 |
第三章 玉米光谱参数冠层覆盖度对叶面积指数的模拟 | 第35-44页 |
3.1 试验部分 | 第36-40页 |
3.1.1 试验地点与材料 | 第36页 |
3.1.2 测定项目与方法 | 第36-37页 |
3.1.3 冠层图像的色彩参数计算 | 第37-39页 |
3.1.4 模型计算与验证 | 第39-40页 |
3.2 结果 | 第40-42页 |
3.2.1 玉米冠层图像色彩值分析 | 第40页 |
3.2.2 玉米长势指标与冠层色彩参数的相关性分析 | 第40页 |
3.2.3 建立用CC估算LAI的模型 | 第40-42页 |
3.2.4 CC估算LAI模型的验证 | 第42页 |
3.3 小结与讨论 | 第42-44页 |
第四章 基于玉米光合势的干物质积累量模拟 | 第44-52页 |
4.1 材料与方法 | 第44-46页 |
4.1.1 试验点描述 | 第44-45页 |
4.1.2 试验设计与大田管理 | 第45-46页 |
4.1.3 数据搜集 | 第46页 |
4.1.4 计算春玉米和夏玉米的光合势 | 第46页 |
4.1.5 模型建立与验证 | 第46页 |
4.1.6 模型评估 | 第46页 |
4.2 结果 | 第46-51页 |
4.2.1 LAD模拟DM的模型选择 | 第46-48页 |
4.2.2 模型验证 | 第48-51页 |
4.3 小结与讨论 | 第51-52页 |
第五章 主要结论 | 第52-54页 |
5.1 春玉米与夏玉米的产量潜力分析 | 第52页 |
5.2 春玉米与夏玉米的产量性能指标监测 | 第52-53页 |
5.3 玉米光谱参数冠层覆盖度预测叶面积指数的模型 | 第53页 |
5.4 光合势对干物质积累量的模拟 | 第53-54页 |
致谢 | 第54-55页 |
参考文献 | 第55-59页 |
博士后个人简历 | 第5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