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矿产资源的刑事立法研究
| 摘要 | 第4-5页 |
| abstract | 第5页 |
| 导论 | 第9-14页 |
| 一、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9-10页 |
| (一)研究背景 | 第9页 |
| (二)研究意义 | 第9-10页 |
|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0-12页 |
| (一)国内研究现状 | 第10-11页 |
| (二)国外研究现状 | 第11-12页 |
| 三、研究方法及论文创新性 | 第12-13页 |
| (一)研究方法 | 第12页 |
| (二)论文创新性 | 第12-13页 |
| 四、研究内容 | 第13-14页 |
| 第一章 我国矿产资源的刑事保护概述 | 第14-20页 |
| 一、我国矿产资源犯罪的概念及特点 | 第14-15页 |
| (一) 矿产资源犯罪的概念 | 第14页 |
| (二) 矿产资源犯罪的特点 | 第14-15页 |
| 二、我国破坏矿产资源罪犯罪类型 | 第15-18页 |
| (一)非法采矿罪 | 第15-18页 |
| (二)破坏性采矿罪 | 第18页 |
| 三、我国矿产资源刑事保护的重要性 | 第18-20页 |
| (一)矿产资源的行政监管有限 | 第19页 |
| (二)刑法对矿产资源的保护效果更明显 | 第19-20页 |
| 第二章 我国矿产资源的刑事立法现状及不足 | 第20-30页 |
| 一、我国矿产资源的刑事立法现状 | 第20-22页 |
| (一)《刑法》中的规定 | 第20-21页 |
| (二) 司法解释中的规定 | 第21-22页 |
| (三) 附属条款中的规定 | 第22页 |
| 二、我国矿产资源的刑事立法不足 | 第22-30页 |
| (一) 立法理念的滞后 | 第23页 |
| (二) 刑法规定的罪名较少 | 第23-24页 |
| (三)非法采矿罪的法定情形不明确 | 第24-25页 |
| (四)刑罚设置不合理 | 第25-28页 |
| (五)缺乏非刑罚措施的配合 | 第28-30页 |
| 第三章 国外矿产资源的刑事立法考察 | 第30-38页 |
| 一、国外矿产资源的刑事立法规定 | 第30-33页 |
| (一)德国 | 第30-31页 |
| (二)日本 | 第31-32页 |
| (三)俄罗斯 | 第32-33页 |
| 二、国外矿产资源的刑事立法比较与借鉴 | 第33-38页 |
| (一)国外矿产资源的刑事立法比较 | 第33-35页 |
| (二)国外矿产资源的刑事立法借鉴 | 第35-38页 |
| 第四章 我国矿产资源的刑事立法完善 | 第38-48页 |
| 一、深入可持续发展的立法理念 | 第38-39页 |
| 二、增设矿产资源新罪 | 第39-41页 |
| (一)增设非法勘探罪 | 第39页 |
| (二)增设违法发放采矿许可证罪 | 第39-40页 |
| (三)增设非法收购、运输非法采矿所得矿物罪 | 第40-41页 |
| 三、明确非法采矿罪的法定情形 | 第41-43页 |
| (一)数额标准 | 第41-42页 |
| (二)情节标准 | 第42-43页 |
| 四、完善刑罚设置 | 第43-46页 |
| (一)提高自由刑幅度 | 第43-44页 |
| (二)建立倍比制罚金刑 | 第44-45页 |
| (三)增设资格刑 | 第45-46页 |
| 五、配合适用非刑罚措施 | 第46-48页 |
| (一)公示公告 | 第46页 |
| (二)限期补救 | 第46-47页 |
| (三)赔偿损失 | 第47-48页 |
| 结论 | 第48-49页 |
| 参考文献 | 第49-52页 |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 第52-53页 |
| 致谢 | 第5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