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1 绪论 | 第11-18页 |
1.1 选题背景 | 第11-14页 |
1.1.1 相关政策的解读 | 第11-12页 |
1.1.2 乡村旅游的发展 | 第12-13页 |
1.1.3 生态城市的建设 | 第13页 |
1.1.4 农业景观的复苏 | 第13-14页 |
1.2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14-15页 |
1.2.1 研究的目的 | 第14页 |
1.2.2 研究的意义 | 第14-15页 |
1.3 研究内容 | 第15页 |
1.4 研究的方法和技术路线 | 第15-18页 |
1.4.1 研究的方法 | 第15-17页 |
1.4.2 研究的技术路线 | 第17-18页 |
2 相关概念与研究进展 | 第18-34页 |
2.1 相关概念研究 | 第18-24页 |
2.1.1 郊野公园 | 第18-20页 |
2.1.2 生产性景观 | 第20-21页 |
2.1.3 生产性郊野公园 | 第21-24页 |
2.2 研究进展 | 第24-30页 |
2.2.1 郊野公园方面 | 第24-27页 |
2.2.2 生产性景观方面 | 第27-30页 |
2.3 生产性郊野公园开发与建设的相关理论基础 | 第30-32页 |
2.3.1 城郊旅游研究 | 第30-31页 |
2.3.2 休闲学的研究 | 第31页 |
2.3.3 生态环境相关理论基础 | 第31-32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32-34页 |
3 生产性郊野公园设计概述 | 第34-39页 |
3.1 生产性郊野公园的基本特征 | 第34-35页 |
3.1.1 节约性 | 第34页 |
3.1.2 原生态性 | 第34页 |
3.1.3 多样性 | 第34页 |
3.1.4 参与性 | 第34-35页 |
3.1.5 生命性 | 第35页 |
3.2 生产性郊野公园的价值 | 第35-36页 |
3.2.1 审美价值 | 第35页 |
3.2.2 经济价值 | 第35-36页 |
3.2.3 参与价值 | 第36页 |
3.2.4 教育价值 | 第36页 |
3.2.5 生态价值 | 第36页 |
3.3 生产性郊野公园开发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 第36-37页 |
3.3.1 城市建设与基地关系 | 第36-37页 |
3.3.2 生产性景观与郊野公园的融合 | 第37页 |
3.3.3 生态环境和社会效益同构 | 第37页 |
3.3.4 人类与自然环境同发展 | 第37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37-39页 |
4 生产性郊野公园的类型和设计策略 | 第39-43页 |
4.1 以种植业为主的生产性景观 | 第39-40页 |
4.1.1 景观特点 | 第39页 |
4.1.2 设计策略 | 第39-40页 |
4.2 以渔业为主的生产性景观 | 第40-41页 |
4.2.1 景观特点 | 第40页 |
4.2.2 设计策略 | 第40-41页 |
4.3 以林业为主的生产性郊野公园 | 第41-42页 |
4.3.1 景观特点 | 第41-42页 |
4.3.2 设计策略 | 第42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42-43页 |
5 生产性郊野公园的设计原则、方法和内容 | 第43-51页 |
5.1 生产性郊野公园的设计原则 | 第43-44页 |
5.1.1 地域性原则 | 第43页 |
5.1.2 发展性原则 | 第43页 |
5.1.3 整体设计原则 | 第43-44页 |
5.1.4 丰富游憩体验原则 | 第44页 |
5.2 生产性郊野公园的设计方法 | 第44-46页 |
5.2.1 重建 | 第44-45页 |
5.2.2 保留 | 第45页 |
5.2.3 更新 | 第45-46页 |
5.3 生产性郊野公园的设计内容 | 第46-50页 |
5.3.1 道路设计 | 第46-47页 |
5.3.2 建筑设计 | 第47-48页 |
5.3.3 植物景观设计 | 第48页 |
5.3.4 地形设计 | 第48-49页 |
5.3.5 水体设计 | 第49-50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50-51页 |
6 生产性郊野公园设计研究—以杭州龙坞茶镇兔子山公园为例 | 第51-71页 |
6.1 规划背景 | 第51-52页 |
6.1.1 政策扶植 | 第51-52页 |
6.1.2 周边区域发展 | 第52页 |
6.2 前期分析 | 第52-55页 |
6.2.1 基本概况 | 第52-55页 |
6.2.2 现状问题总结 | 第55页 |
6.3 建设目标与定位 | 第55-58页 |
6.3.1 建设目标 | 第55-56页 |
6.3.2 设计定位 | 第56页 |
6.3.3 设计策略 | 第56-58页 |
6.4 总体设计分析 | 第58-60页 |
6.4.1 总体设计 | 第58页 |
6.4.2 结构布局 | 第58-60页 |
6.5 龙坞茶镇兔子山公园设计内容分析 | 第60-70页 |
6.5.1 道路设计 | 第60-64页 |
6.5.2 建筑设计 | 第64-65页 |
6.5.3 植物景观设计 | 第65-68页 |
6.5.4 地形设计 | 第68-69页 |
6.5.5 水体设计 | 第69页 |
6.5.6 配套设施 | 第69-70页 |
6.6 本章小结 | 第70-71页 |
7 结语 | 第71-73页 |
7.1 研究结论 | 第71页 |
7.2 创新点 | 第71-72页 |
7.3 研究不足 | 第72-73页 |
参考文献 | 第73-77页 |
图表目录 | 第77-80页 |
致谢 | 第80-81页 |
个人简介 | 第8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