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谢 | 第7-8页 |
摘要 | 第8-9页 |
ABSTRACT | 第9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4-18页 |
1.1 选题背景和意义 | 第14-15页 |
1.2 论文研究内容与框架结构 | 第15-17页 |
1.2.1 研究内容 | 第15-16页 |
1.2.2 框架结构 | 第16-17页 |
1.3 研究方法 | 第17页 |
1.4 可能的创新点 | 第17-18页 |
第二章 产业竞争力相关理论分析及己有成果综述 | 第18-25页 |
2.1 产业竞争力的内涵与外延 | 第18-19页 |
2.2 产业竞争力的理论渊源 | 第19-21页 |
2.2.1 马克思的劳动生产率论 | 第19页 |
2.2.2 国际贸易的比较优势论 | 第19-20页 |
2.2.3 迈克尔·波特的竞争优势理论 | 第20-21页 |
2.2.4 熊彼特的创新理论 | 第21页 |
2.3 汽车产业竞争力研究述评 | 第21-25页 |
第三章 长江经济带汽车产业发展现状研究 | 第25-38页 |
3.1 长江经济带汽车产业产值、产销概况 | 第25页 |
3.2 长江经济带乘用车产业发展现状分析 | 第25-27页 |
3.3 长江经济带商用车产业发展现状分析 | 第27-28页 |
3.4 长江经济带主要汽车生产企业现状分析 | 第28-29页 |
3.5 长江经济带汽车产业集群分析 | 第29-31页 |
3.5.1 长三角汽车产业集群 | 第30页 |
3.5.2 华中汽车产业集群 | 第30-31页 |
3.5.3 西南汽车产业集群 | 第31页 |
3.6 长江经济带地区与其它地区汽车产业集群的比较分析 | 第31-33页 |
3.6.1 我国主要汽车产业集群概况 | 第31-33页 |
3.6.2 汽车产业集群产量比较分析 | 第33页 |
3.7 长江经济带汽车产业存在问题分析 | 第33-38页 |
第四章 汽车产业评价指标体系设计及方法的选择 | 第38-43页 |
4.1 汽车产业竞争力指标体系的构建 | 第38-40页 |
4.1.1 评价指标的设计原则 | 第38页 |
4.1.2 长江经济带汽车产业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 | 第38-40页 |
4.2 产业竞争力评价方法的选择 | 第40-43页 |
4.2.1 主成分分析法简介 | 第40-41页 |
4.2.2 主成分分析法分析的基本步骤 | 第41-43页 |
第五章 长江经济带汽车产业竞争力的实证研究 | 第43-51页 |
5.1 样本选取及数据来源 | 第43-44页 |
5.2 主成分分析法模型的构建 | 第44-49页 |
5.2.1 对原始数据进行标准化 | 第44-45页 |
5.2.2 KMO(Kaiser-Meyer-Olkin)检验和Bartlett检验 | 第45页 |
5.2.3 计算相关系数矩阵 | 第45-46页 |
5.2.4 主成分的提取 | 第46-47页 |
5.2.5 计算主成分载荷 | 第47-48页 |
5.2.6 主成分的综合得分 | 第48-49页 |
5.3 基于主成分综合得分的主因子分析 | 第49-51页 |
5.3.1 总体分析 | 第49页 |
5.3.2 主成分分析 | 第49页 |
5.3.3 综合得分分析 | 第49-51页 |
第六章 提升长江经济带汽车产业竞争力的对策研究 | 第51-59页 |
6.1 提升长江经济带汽车产业竞争力的初步分析 | 第51页 |
6.2 依托黄金水道,打造世界级汽车产业集群 | 第51-56页 |
6.2.1 打造长江经济带汽车产业集群的必要性分析 | 第51-56页 |
6.2.2 依托长江黄金水道发展汽车产业集群的优势 | 第56页 |
6.3 长江经济带发展汽车产业布局构想 | 第56-59页 |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 第59-61页 |
7.1 论文总结 | 第59页 |
7.2 研究展望 | 第59-61页 |
参考文献 | 第61-63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学术活动及成果情况 | 第6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