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谢 | 第5-7页 |
摘要 | 第7-9页 |
Abstract | 第9-10页 |
缩写、符号清单、术语表 | 第18-19页 |
1 绪论 | 第19-27页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19-23页 |
1.2 本文研究内容和主要创新点 | 第23-25页 |
1.2.1 本文研究内容 | 第23-25页 |
1.2.2 本文主要创新点 | 第25页 |
1.3 本文章节安排 | 第25-27页 |
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27-49页 |
2.1 内存的工作原理 | 第27-31页 |
2.1.1 DRAM的结构 | 第27-28页 |
2.1.2 访问过程和页管理策略 | 第28-30页 |
2.1.3 地址映射机制 | 第30页 |
2.1.4 刷新策略 | 第30-31页 |
2.2 内存控制器的结构 | 第31-32页 |
2.3 内存干扰的研究现状 | 第32-49页 |
2.3.1 减轻内存干扰:内存访问调度算法 | 第32-40页 |
2.3.2 减轻内存干扰:其他方法 | 第40-46页 |
2.3.3 量化内存干扰:延迟估计模型 | 第46-49页 |
3 基于动态多层次优先级的内存访问调度算法 | 第49-72页 |
3.1 算法机制 | 第51-57页 |
3.1.1 内存占有率:评估内存干扰的简单指标 | 第51-52页 |
3.1.2 粗粒度的同步和应用程序的分群 | 第52-53页 |
3.1.3 细粒度的动态多层次优先级 | 第53-54页 |
3.1.4 总结:DMPS的优先级规则 | 第54-55页 |
3.1.5 软件支持 | 第55-56页 |
3.1.6 硬件实现和代价 | 第56-57页 |
3.2 实验方法和评价标准 | 第57-60页 |
3.2.1 系统配置 | 第57页 |
3.2.2 测试集配置 | 第57-58页 |
3.2.3 评价标准 | 第58-59页 |
3.2.4 调度算法的参数设置 | 第59-60页 |
3.3 实验结果与分析比较 | 第60-70页 |
3.3.1 硬件复杂度 | 第61-63页 |
3.3.2 对工作量内存密集度的敏感性 | 第63-64页 |
3.3.3 对核数和通道数的敏感性 | 第64-65页 |
3.3.4 与TCM比较 | 第65页 |
3.3.5 与BLISS比较 | 第65-66页 |
3.3.6 不同组件的增益 | 第66-68页 |
3.3.7 对软件权值的敏感性 | 第68页 |
3.3.8 对算法参数的敏感性 | 第68-69页 |
3.3.9 对优先级层数的敏感性 | 第69-70页 |
3.3.10 对内存技术的敏感性 | 第70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70-72页 |
4 应用程序延迟估计模型:提供可预测的性能 | 第72-96页 |
4.1 算法机制 | 第74-80页 |
4.1.1 用IPC来统一延迟估计模型 | 第74-76页 |
4.1.2 内存干扰的识别 | 第76-78页 |
4.1.3 内存干扰的量化 | 第78页 |
4.1.4 硬件实现与代价 | 第78-80页 |
4.2 实验方法和评价标准 | 第80-82页 |
4.2.1 系统配置 | 第80页 |
4.2.2 工作负载配置 | 第80-82页 |
4.2.3 评估标准 | 第82页 |
4.2.4 调度算法的参数设置 | 第82页 |
4.3 实验结果与分析比较 | 第82-93页 |
4.3.1 IPC vs.请求执行速率 | 第82-84页 |
4.3.2 在共享内存处与STFM和MISE比较 | 第84-85页 |
4.3.3 写请求和行缓冲干扰的影响 | 第85-87页 |
4.3.4 对内存密集度和算法参数的敏感性 | 第87-89页 |
4.3.5 对核数和DRAM频率的敏感性 | 第89-90页 |
4.3.6 对写漏策略的敏感性 | 第90-91页 |
4.3.7 MISE-QoS和SEM-QoS的对比 | 第91-93页 |
4.3.8 IPC与高速缓存访问速率的比较 | 第93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93-96页 |
5 总结与展望 | 第96-100页 |
5.1 总结 | 第96-97页 |
5.2 展望 | 第97-100页 |
5.2.1 异构系统中的性能保证 | 第97-98页 |
5.2.2 异构存储系统的优化 | 第98页 |
5.2.3 多线程应用程序的资源管理 | 第98-99页 |
5.2.4 多种优化技术的协作 | 第99-100页 |
参考文献 | 第100-115页 |
附录A 博士期间主要的研究成果 | 第11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