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谢 | 第5-6页 |
摘要 | 第6-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1 绪论 | 第12-20页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12-14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12-13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13-14页 |
1.2 国内外研究状况 | 第14-18页 |
1.2.1 活性粉末混凝土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4-17页 |
1.2.2 箱梁稳定性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7-18页 |
1.3 本文研究内容及课题来源 | 第18-20页 |
2 结构稳定理论 | 第20-32页 |
2.1 稳定性的基本概念 | 第20-22页 |
2.1.1 稳定问题的分类 | 第20-21页 |
2.1.2 结构强度与稳定性的关系 | 第21-22页 |
2.2 薄板稳定理论概述 | 第22-26页 |
2.2.1 薄板稳定问题的分类的特点 | 第22页 |
2.2.2 薄板稳定性分析的常用方法 | 第22-26页 |
2.3 薄壁梁弹性稳定理论 | 第26-30页 |
2.3.1 薄壁梁的侧向屈曲分析理论 | 第26-28页 |
2.3.2 薄壁梁腹板翘曲分析理论 | 第28-30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30-32页 |
3 活性粉末混凝土矩形板的屈曲研究 | 第32-48页 |
3.1 引言 | 第32页 |
3.2 活性粉末混凝土矩形板宽厚比限值的理论分析 | 第32-36页 |
3.2.1 中国规范的钢板稳定安全系数 | 第32-33页 |
3.2.2 日本规范的钢板稳定安全系数 | 第33-34页 |
3.2.3 活性粉末混凝土板的稳定安全系数 | 第34页 |
3.2.4 不同边界条件下板的宽厚比限值 | 第34-36页 |
3.3 活性粉末混凝土矩形板的临界屈曲应力的数值分析 | 第36-40页 |
3.3.1 有限元计算模型 | 第36-38页 |
3.3.2 有限元结果分析 | 第38-39页 |
3.3.3 不同边界条件下板的宽厚比限值 | 第39-40页 |
3.4 屈曲系数的数值计算结果与理论值的对比分析 | 第40-46页 |
3.4.1 两边简支板的屈曲系数 | 第41-43页 |
3.4.2 其他四种边界条件下矩形板的屈曲系数 | 第43-46页 |
3.5 试验值、理论值及数值结果的对比分析 | 第46-47页 |
3.6 本章小结 | 第47-48页 |
4 活性粉末混凝土箱梁稳定性分析 | 第48-62页 |
4.1 活性粉末混凝土箱梁方案概况 | 第48-51页 |
4.1.1 活性粉末混凝土箱梁的截面特性 | 第48-50页 |
4.1.2 活性粉末混凝土箱梁的主要计算荷载 | 第50-51页 |
4.2 活性粉末混凝土箱梁稳定性理论分析 | 第51-53页 |
4.2.1 活性粉末混凝土箱梁的侧向屈曲分析 | 第51-52页 |
4.2.2 活性粉末混凝土箱梁腹板的翘曲分析 | 第52-53页 |
4.3 活性粉末混凝土箱梁稳定性的有限元分析 | 第53-56页 |
4.3.1 箱梁模型的建立 | 第53-54页 |
4.3.2 有限元结果的分析 | 第54-55页 |
4.3.3 箱梁稳定性的理论计算与数值分析对比 | 第55-56页 |
4.4 活性粉末混凝土箱梁使用阶段的稳定性分析 | 第56-60页 |
4.4.1 施工阶段张拉钢束的屈曲分析 | 第56-58页 |
4.4.2 正常使用阶段的屈曲分析 | 第58-60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60-62页 |
5 活性粉末混凝土箱梁稳定性的影响因素分析 | 第62-78页 |
5.1 引言 | 第62页 |
5.2 箱梁截面尺寸对箱梁稳定性的影响 | 第62-67页 |
5.2.1 腹板高厚比的影响 | 第62-64页 |
5.2.2 顶板宽厚比的影响 | 第64-67页 |
5.3 横隔板对箱梁稳定性的影响 | 第67-71页 |
5.3.1 横隔板数量的影响 | 第67-69页 |
5.3.2 横隔板厚度的影响 | 第69-71页 |
5.4 预应力对箱梁稳定性的影响 | 第71-73页 |
5.5 荷载类型对箱梁稳定性的影响 | 第73-76页 |
5.5.1 偏心荷载的影响 | 第73-74页 |
5.5.2 反对称荷载的影响 | 第74-76页 |
5.6 本章小结 | 第76-78页 |
6 结论与展望 | 第78-80页 |
6.1 结论 | 第78-79页 |
6.2 展望 | 第79-80页 |
参考文献 | 第80-86页 |
作者简历及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86-90页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第9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