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创新之处 | 第5-6页 |
中文摘要 | 第6-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目录 | 第9-12页 |
图目次 | 第12-14页 |
表目次 | 第14-16页 |
1 绪论 | 第16-30页 |
1.1 选题背景和研究意义 | 第16-17页 |
1.2 国内外现状研究 | 第17-27页 |
1.2.1 数量型和价格型货币政策工具和目标的研究 | 第18-22页 |
1.2.2 货币政策有效性研究 | 第22-26页 |
1.2.3 文献述评 | 第26-27页 |
1.3 本文创新之处 | 第27页 |
1.4 研究方法 | 第27-29页 |
1.5 研究框架 | 第29-30页 |
2 数量型和价格型货币政策宏观经济效应——基于货币政策框架的理论分析 | 第30-41页 |
2.1 货币政策工具 | 第30-34页 |
2.1.1 数量型工具 | 第31-33页 |
2.1.2 价格型工具 | 第33-34页 |
2.1.3 选择性工具 | 第34页 |
2.2 货币政策传导机制 | 第34-38页 |
2.2.1 货币政策传导机制之货币渠道 | 第35-37页 |
2.2.2 货币政策传导机制之信贷渠道 | 第37-38页 |
2.3 货币政策目标 | 第38-40页 |
2.3.1 货币政策最终目标 | 第38-39页 |
2.3.2 货币政策中介目标 | 第39-40页 |
2.4 基于货币政策框架的数量型和价格型调控手段比较 | 第40-41页 |
3 货币政策数量型手段和价格型手段的宏观经济效应检验 | 第41-71页 |
3.1 数量型手段和价格型手段运用情况的统计分析 | 第41-45页 |
3.2 基础模型选择及变量选取 | 第45-53页 |
3.2.1 基础模型 | 第45-47页 |
3.2.2 变量选取 | 第47-53页 |
3.3 实证检验及结果分析 | 第53-61页 |
3.3.1 模型识别约束的施加及GRANGER因果分析 | 第54页 |
3.3.2 实证结果分析 | 第54-61页 |
3.4 稳健性检验 | 第61-63页 |
3.5 对比模型 | 第63-71页 |
4 不同经济周期数量型调控手段与价格型调控手段的宏观经济效应 | 第71-93页 |
4.1 数量型手段和价格型手段运用情况的统计分析 | 第72-74页 |
4.2 实证检验及结果分析 | 第74-82页 |
4.2.1 实证检验 | 第75-76页 |
4.2.2 实证结果分析 | 第76-82页 |
4.3 进一步分析 | 第82-93页 |
4.3.1 稳健性检验 | 第82-84页 |
4.3.2 数量型调控与价格型调控的对比分析 | 第84-85页 |
4.3.3 货币政策调控变动因素宏观分析 | 第85-93页 |
5 时变参数视角下数量型手段和价格型手段的宏观经济效应 | 第93-114页 |
5.1 数量型手段和价格型手段运用情况的统计分析 | 第93-100页 |
5.2 时变参数模型方法适用性探讨 | 第100页 |
5.3 计量模型:时变参数向量自回归模型(TVP-VAR) | 第100-102页 |
5.4 基于TVP-VAR模型的实证检验 | 第102-114页 |
5.4.1 收敛性诊断 | 第103-104页 |
5.4.2 宏观效应的动态变化分析 | 第104-114页 |
6 数量型手段和价格型手段在货币政策传导中重要性分析——基于相关性视角 | 第114-128页 |
6.1 根据宏观经济变量波动情况划分阶段 | 第115-119页 |
6.1.1 数据选取与波动性剥离 | 第116-118页 |
6.1.2 数据拟合 | 第118-119页 |
6.2 相关性协整检验——数据、模型与方法 | 第119-126页 |
6.2.1 变量选取与数据 | 第119-120页 |
6.2.2 实证检验 | 第120-126页 |
6.3 相关经济学解释 | 第126-128页 |
7 主要结论及政策建议 | 第128-131页 |
7.1 主要结论 | 第128-129页 |
7.2 政策建议 | 第129-130页 |
7.3 研究展望 | 第130-131页 |
参考文献 | 第131-141页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科研成果目录 | 第141-142页 |
致谢 | 第14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