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化、科学、教育、体育论文--高等教育论文--思想政治教育、德育论文

大学生马克思主义民族观教育研究

摘要第5-7页
ABSTRACT第7-10页
第一章 绪论第14-37页
    1.1 研究的背景及意义第14-19页
        1.1.1 研究背景第14-16页
        1.1.2 研究意义第16-19页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第19-29页
        1.2.1 国内研究述评第19-27页
        1.2.2 国外研究述评第27-29页
    1.3 研究设计第29-33页
        1.3.1 研究目标第29-30页
        1.3.2 研究思路第30-31页
        1.3.3 研究方法第31页
        1.3.4 研究创新点第31-33页
    1.4 大学生马克思主义民族观教育的相关概念第33-37页
        1.4.1 民族、民族观与马克思主义民族观第33-35页
        1.4.2 大学生马克思主义民族观教育第35-37页
第二章 大学生马克思主义民族观教育理论基础与思想溯源第37-57页
    2.1 理论基础:马克思主义民族观及其教育思想第37-47页
        2.1.1 创立与发展阶段:经典作家关于马克思主义民族观的基本表述第37-39页
        2.1.2 运用与创新阶段:党关于马克思主义民族观中国化体系的阐释第39-42页
        2.1.3 开展马克思主义民族观教育的相关思想第42-47页
    2.2 历史源流:中国传统民族观及其教育实践第47-53页
        2.2.1 我国古代的民族观第48-50页
        2.2.2 我国古代民族观教育实践第50-52页
        2.2.3 我国近现代的民族观及其教育实践第52-53页
    2.3 时代参照:部分国家的民族观教育实践第53-57页
        2.3.1 部分发达国家的民族观教育实践借鉴第53-55页
        2.3.2 前苏、南社会主义国家民族政策及其教育失误第55-57页
第三章 大学生马克思主义民族观教育的本质、特征、功能和价值第57-71页
    3.1 大学生马克思主义民族观教育的本质第57-62页
        3.1.1 马克思主义民族观的本质属性第57-59页
        3.1.2 大学生民族观教育与其它教育的关系第59-60页
        3.1.3 大学生马克思主义民族观教育的本质及属性第60-62页
    3.2 大学生马克思主义民族观教育的基本特征第62-66页
        3.2.1 马克思主义民族观的基本特征第62-63页
        3.2.2 大学生马克思主义民族观教育的基本特征第63-66页
    3.3 大学生马克思主义民族观教育的功能、价值第66-71页
        3.3.1 大学生马克思主义民族观教育的功能第66-67页
        3.3.2 大学生马克思主义民族观教育的价值第67-71页
第四章 大学生马克思主义民族观教育的要素构成及其内容第71-87页
    4.1 大学生马克思主义民族观教育的基本要素第71-75页
        4.1.1 大学生马克思主义民族观教育主体及地位第71-73页
        4.1.2 大学生马克思主义民族观教育客体及地位第73-74页
        4.1.3 大学生马克思主义民族观教育介体及作用第74-75页
    4.2 大学生马克思主义民族观教育环境第75-80页
        4.2.1 大学生马克思主义民族观教育环境的状况第75-79页
        4.2.2 大学生马克思主义民族观教育环境的功能第79-80页
    4.3 大学生马克思主义民族观教育的目标、原则、内容第80-87页
        4.3.1 大学生马克思主义民族观教育的目标第80-81页
        4.3.2 大学生马克思主义民族观教育的原则第81-83页
        4.3.3 大学生马克思主义民族观教育的内容第83-87页
第五章 大学生民族观教育的成就经验及大学生民族观状况分析第87-114页
    5.1 大学生马克思主义民族观教育的成就与经验第87-97页
        5.1.1 大学生马克思主义民族观教育的成就第87-95页
        5.1.2 大学生马克思主义民族观教育的经验第95-97页
    5.2 大学生马克思主义民族观的状况剖析第97-105页
        5.2.1 大学生民族观的现状分析第97-101页
        5.2.2 大学生民族观的趋势性分析第101-103页
        5.2.3 大学生民族观的差异性分析第103-105页
    5.3 大学生民族观存在的主要问题及成因第105-114页
        5.3.1 大学生民族观存在的问题第105-109页
        5.3.2 大学生民族观存在问题的成因第109-114页
第六章 大学生马克思主义民族观教育对策研究第114-141页
    6.1 加强大学生马克思主义民族观教育渠道、区域、群体的协同第114-118页
        6.1.1 加强各教育渠道的统筹协调第114-117页
        6.1.2 加强各区域高校、各民族大学生民族观教育的协同第117-118页
    6.2 注重大学生马克思主义民族观教育资源的整合第118-126页
        6.2.1 注重与其它理论内容及教育主题的整合第119-121页
        6.2.2 注重民族观教育各类文化资源的挖掘第121-125页
        6.2.3 加强民族观教育社会资源的利用第125-126页
    6.3 发挥高校马克思主义民族观教育的主渠道作用第126-131页
        6.3.1 推进课程体系在民族观教育中的普及作用第127-128页
        6.3.2 发挥大学生党建在民族观教育中的先导作用第128-130页
        6.3.3 营造校园文化在民族观教育中的熏陶作用第130页
        6.3.4 加强制度管理在民族观教育中的规范作用第130-131页
    6.4 大学生马克思主义民族观教育方法的改进第131-137页
        6.4.1 传统民族观教育方法的完善第131-135页
        6.4.2 现代多学科方法与传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结合第135-137页
    6.5 大学生马克思主义民族观教育机制的完善第137-141页
        6.5.1 加强领导与调控机制第138页
        6.5.2 健全保障机制第138-139页
        6.5.3 建立测评监督机制第139-141页
第七章 结论第141-143页
    7.1 本文主要贡献第141-142页
    7.2 后续工作展望第142-143页
致谢第143-144页
参考文献第144-154页
攻博间主要研究成果第154-155页

论文共155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快速时变信道下基于WFRFT和部分FFT的传输方法
下一篇:中国特色网络廉政文化建设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