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交通运输论文--铁路运输论文--铁路运输管理工程论文--车站及枢纽论文

城市轨道交通站域“停车换乘”空间系统研究--基于人车动态仿真工具与方法

中文摘要第3-4页
英文摘要第4页
1 绪论第16-30页
    1.1 研究缘起第16-20页
        1.1.1 私人交通与公共交通第16-19页
        1.1.2 停车换乘的出行模式第19页
        1.1.3 课题来源与基本思路第19-20页
    1.2 基本概念解析第20-22页
        1.2.1 轨道交通站点影响域第20页
        1.2.2 综合接驳行为第20-21页
        1.2.3 停车换乘路径系统(P+R)第21页
        1.2.4 停车换乘空间系统[(P+R)S]第21-22页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第22-26页
        1.3.1 国外相关研究第22-24页
        1.3.2 国内相关研究第24-25页
        1.3.3 小结第25-26页
    1.4 研究对象、目的与意义第26-27页
        1.4.1 研究对象第26-27页
        1.4.2 研究目的第27页
        1.4.3 研究意义第27页
    1.5 研究方法、内容及框架第27-30页
        1.5.1 研究方法第27页
        1.5.2 研究内容第27-29页
        1.5.3 研究框架第29-30页
2 基础:由P+R路径系统到P+R空间系统的进化第30-48页
    2.1 国内P+R系统分析第30-34页
    2.2 国外P+R系统分析第34-40页
    2.3 由P+R路径系统到(P+R)S系统的发展第40-44页
        2.3.1 (P+R)S系统界定第40-41页
        2.3.2 路径选择与心理距离第41-43页
        2.3.3 (P+R)S系统内容第43-44页
    2.4 停车换乘空间系统[(P+R)S]分类及特征第44-46页
        2.4.1 并列式第45页
        2.4.2 联合式第45页
        2.4.3 集约式第45-46页
        2.4.4 分散式第46页
        2.4.5 应用思想第46页
    2.5 小结第46-48页
3 特性:停车换乘中人车动态行为仿真研究第48-84页
    3.1 人车动态仿真定义、尺度及内涵第48-49页
        3.1.1 人车动态仿真定义第48页
        3.1.2 人车动态仿真尺度第48-49页
        3.1.3 人车动态仿真内涵第49页
    3.2 停车换乘中人的行为特性及仿真需求第49-58页
        3.2.1 行为特性第49-53页
        3.2.2 影响因素第53-54页
        3.2.3 仿真需求第54-55页
        3.2.4 参数取舍第55-58页
    3.3 停车换乘中车的活动特性及仿真原理第58-62页
        3.3.1 活动特性第58-60页
        3.3.2 影响因素第60页
        3.3.3 仿真需求第60-61页
        3.3.4 参数取舍第61-62页
    3.4 停车换乘中人车交互分析第62-65页
        3.4.1 人车交互特性分析第62-63页
        3.4.2 人车交互空间特性第63-65页
    3.5 人车动态仿真模型及平台选取第65-70页
        3.5.1 人车动态仿真模型选取第65-67页
        3.5.2 人车动态仿真平台选取第67-70页
    3.6 ANYLOGIC人车动态仿真平台第70-76页
        3.6.1 Anylogic工具特性第70-72页
        3.6.2 Anylogic仿真方法第72-76页
    3.7 ANYLOGIC人车动态仿真检验第76-82页
        3.7.1 人的活动特性检验第76-79页
        3.7.2 车的活动特性检验第79-82页
    3.8 小结第82-84页
4 评价:站点影响域(P+R)S系统质量评价体系第84-118页
    4.1 站点影响域(P+R)S系统质量评价体系构建原则第84-85页
    4.2 站点影响域(P+R)S系统质量评价体系初步构建第85-93页
    4.3 站点影响域(P+R)S系统质量评价体系指标筛选及权重赋予第93-105页
        4.3.1 问卷调查第93-95页
        4.3.2 数据分析第95-99页
        4.3.3 指标筛选第99-105页
    4.4 站点影响域(P+R)S系统空间分级标准第105-114页
        4.4.1 交通连接/城市空间的内涵第105-110页
        4.4.2 连接/空间式街道分类矩阵因子权重赋予第110-114页
    4.5 站点影响域(P+R)S系统质量评价过程第114-117页
        4.5.1 评价前期第114-115页
        4.5.2 评价中期第115-117页
        4.5.3 评价后期第117页
    4.6 小结第117-118页
5 分析:站点影响域(P+R)S系统质量比较及设计要点第118-172页
    5.1 并列式P+R)S系统质量分析第120-138页
        5.1.1 荷兰阿姆斯特丹斯劳特戴克站(Sloterdijk Station)(P+R)S系统第120-126页
        5.1.2 北京霍营地铁站(P+R)S系统分析第126-132页
        5.1.3 上海淞虹路地铁站(P+R)S系统分析第132-138页
    5.2 联合式(P+R)S系统质量分析第138-145页
    5.3 集约式(P+R)S系统质量分析第145-152页
    5.4 分散式(P+R)S系统质量分析第152-159页
    5.5 (P+R)S系统质量比较及设计要点第159-170页
        5.5.1 (P+R)S系统质量横向与纵向比较第159-168页
        5.5.2 (P+R)S系统设计要点第168-170页
    5.6 小结第170-172页
6 应用:重庆轨道交通金渝站(P+R)S系统分析第172-220页
    6.1 评价前期第172-177页
        6.1.1 确定对象第172-174页
        6.1.2 确定接驳路径数量第174页
        6.1.3 确定接驳街段数量第174-175页
        6.1.4 各街段连接/空间级别第175-177页
    6.2 评价中期第177-197页
        6.2.1 接驳各街段分级第177-178页
        6.2.2 街段各指标评价第178-197页
    6.3 评价后期第197-205页
    6.4 优化建议第205-207页
    6.5 优化示例第207-218页
    6.6 小结第218-220页
7 结语第220-224页
    7.1 主要成果第220-222页
    7.2 研究创新点第222页
    7.3 后续展望第222-224页
致谢第224-226页
参考文献第226-230页
附录第230-235页
    A.对停车换乘(P+R)出行使用者的调查问卷第230-233页
    B.作者所做所有案例SU城市模型第233-235页
    C.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第235页

论文共235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轨道交通站点综合接驳效率与人车行为仿真关联及设计应用
下一篇:地铁自动售票机终端软件系统设计与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