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4-7页 |
Abstract | 第7-10页 |
绪论 | 第16-41页 |
一、选题缘由与研究意义 | 第16-18页 |
二、相关概念说明 | 第18-19页 |
三、学术史回顾 | 第19-36页 |
四、研究思路、基本框架与研究方法 | 第36-39页 |
五、创新与不足 | 第39-41页 |
第一章 晚清铁路起步的财税背景与历史情境 | 第41-86页 |
第一节 晚清铁路起步前的财税制度 | 第41-58页 |
一、清代前期的财税结构 | 第41-48页 |
二、道、咸、同时期的财税新变化 | 第48-58页 |
第二节 晚清铁路起步的历史情境 | 第58-73页 |
一、外部的冲击与清政府的正言拒绝 | 第58-64页 |
二、清政府的态度转变与兴办铁路政策的确立 | 第64-73页 |
第三节 国人对于铁路与税收关联性的认知 | 第73-84页 |
一、铁路与税收关联性的衍生 | 第73-76页 |
二、国人认知内容的构成 | 第76-84页 |
小结 | 第84-86页 |
第二章 晚清铁路筹资中的税收因素(上):税收助力与税收担保 | 第86-146页 |
第一节 官款中的税收助力:以中央专项铁路经费为视点 | 第86-107页 |
一、中央专项铁路经费的出台 | 第86-89页 |
二、中央专项铁路经费的财政运作 | 第89-98页 |
三、中央专项铁路经费的税源分析 | 第98-107页 |
第二节 晚清铁路外债与税收担保 | 第107-144页 |
一、晚清铁路外债政策的形成与影响 | 第107-125页 |
二、税收担保的实施与运作 | 第125-139页 |
三、税收担保的利弊与税收功能的扩展 | 第139-144页 |
小结 | 第144-146页 |
第三章 晚清铁路筹资中的税收因素(下):商办铁路税收融资 | 第146-202页 |
第一节 寓商于路:商办铁路政策的出台与运行 | 第147-156页 |
一、商办铁路政策的形成 | 第147-151页 |
二、商办铁路政策的运行实绩 | 第151-156页 |
第二节 寓税于路:税收融资的举措与税项 | 第156-179页 |
一、各路税收融资的举措 | 第156-174页 |
二、税项与总量分析 | 第174-179页 |
第三节 作用与反作用:税收负担与因应 | 第179-200页 |
一、弱者的反抗:以皖路税收融资为视点 | 第179-189页 |
二、盐政的扰动:以盐斤加价为对象 | 第189-194页 |
三、体制的转变:以粤路和西潼铁路为观照 | 第194-200页 |
小结 | 第200-202页 |
第四章 晚清铁路工程建设中的税收问题 | 第202-256页 |
第一节 铁路购地与税收的联动 | 第202-222页 |
一、早期铁路购地与税收的初涉 | 第203-208页 |
二、制度建构:《铁路购地章程》与《铁路地亩纳税章程》的出台 | 第208-216页 |
三、铁路购地程序与税收的勾联 | 第216-222页 |
第二节 铁路材料与税政的变动 | 第222-255页 |
一、“丛雀渊鱼”:外洋铁路材料购运免税的制度生成与影响 | 第223-233页 |
二、“在路言路”:自办铁路的材料免税诉求与渐次推展 | 第233-245页 |
三、不免与免:税务处的收束与铁路公司的力争 | 第245-255页 |
小结 | 第255-256页 |
第五章 晚清铁路运营管理中的税制变动(上):陆路关税——以东清铁路为中心 | 第256-297页 |
第一节 东清铁路陆路关税制度形成的历史背景 | 第257-270页 |
一、东清铁路修筑前中俄边境陆路贸易与关税制度 | 第257-263页 |
二、东清铁路的筹议与修筑 | 第263-270页 |
第二节 东清铁路陆路关税制度的生成 | 第270-283页 |
一、东清铁路陆路关税制度的触及 | 第271-275页 |
二、东清铁路陆路关税制度的最终形成 | 第275-283页 |
第三节 东清铁路陆路关税制度的运行与意义 | 第283-295页 |
一、东清铁路陆路关税制度的运行 | 第283-289页 |
二、东清铁路陆路关税制度的意义:以陆路关税制度变迁为视点 | 第289-295页 |
小结 | 第295-297页 |
第六章 晚清铁路运营管理中的税制变动(下):铁路厘金 | 第297-361页 |
第一节 铁路厘金的发源 | 第297-307页 |
一、“挹彼注兹”:汉口火车货捐局的诞生和初步运行 | 第298-301页 |
二、“援照办理”:其他线路铁路厘金的出现 | 第301-307页 |
第二节 铁路厘金的流变 | 第307-329页 |
一、稽征方式、税率、税卡的变动不居 | 第307-318页 |
二、存与废的博弈 | 第318-329页 |
第三节 铁路厘金的影响 | 第329-343页 |
一、督抚之利与区域之困 | 第329-336页 |
二、商民的负担与因应 | 第336-339页 |
三、政府的弊政 | 第339-343页 |
第四节 个案研究——以沪宁铁路厘金为例 | 第343-359页 |
一、沪宁铁路厘金的出现与初期交涉 | 第343-347页 |
二、各方力量的博弈 | 第347-355页 |
三、沪宁铁路厘金的影响 | 第355-359页 |
小结 | 第359-361页 |
第七章 晚清税制对于铁路事业的影响 | 第361-422页 |
第一节 税收征管机构的效用 | 第361-381页 |
一、晚清常关与铁路运营、管理的互动:以张家口和崇文门税关为重心 | 第361-371页 |
二、清末铁路厘局的税收征管能力:以浙丝运宁被扣案为视点 | 第371-381页 |
第二节 税制结构的影响 | 第381-398页 |
一、直接税对晚清铁路事业的影响——以租股为中心 | 第382-391页 |
二、间接税对晚清铁路事业的影响——以盐税为中心 | 第391-398页 |
第三节 税收负担的分配 | 第398-421页 |
一、晚清铁路公司的税收负担 | 第398-408页 |
二、商民的税负分配 | 第408-421页 |
小结 | 第421-422页 |
余论 | 第422-431页 |
一、晚清时期铁路与税收制度的耦合性关联 | 第422-426页 |
二、变与不变:制度的力量与局限 | 第426-431页 |
参考文献 | 第431-451页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文章 | 第451-452页 |
附录 | 第452-481页 |
后记 | 第481-48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