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线智能开关站技术研究
致谢 | 第5-6页 |
摘要 | 第6-8页 |
ABSTRACT | 第8-10页 |
1 绪论 | 第17-31页 |
1.1 课题的提出及研究意义 | 第17-19页 |
1.1.1 电气化铁路 | 第17-18页 |
1.1.2 专用线铁路 | 第18-19页 |
1.1.3 课题的研究意义 | 第19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9-27页 |
1.2.1 智能电器与开关站 | 第19-21页 |
1.2.2 接触网故障诊断 | 第21-23页 |
1.2.3 断路器在线监测 | 第23-25页 |
1.2.4 接触网供电设备的无线通信与控制 | 第25-26页 |
1.2.5 弓网电磁噪声对附近通信设备的干扰 | 第26-27页 |
1.3 论文的研究任务与研究方法 | 第27-28页 |
1.4 论文的主要工作 | 第28-31页 |
2 智能开关站设计 | 第31-61页 |
2.1 铁路牵引供电与专用线 | 第31-33页 |
2.1.1 铁路牵引供电 | 第31-32页 |
2.1.2 专用线铁路 | 第32-33页 |
2.2 智能开关站及其技术要求 | 第33-36页 |
2.2.1 智能电器 | 第33-34页 |
2.2.2 智能开关站 | 第34-35页 |
2.2.3 专用线接触网智能开关站基本要求 | 第35-36页 |
2.3 主接线与总体结构设计 | 第36-39页 |
2.3.1 一次主接线设计 | 第36-37页 |
2.3.2 总体结构设计 | 第37-39页 |
2.4 真空开关特性与参数选择 | 第39-43页 |
2.4.1 真空开关特性与结构 | 第39-41页 |
2.4.2 主要技术参数选择 | 第41-42页 |
2.4.3 真空断路器电气控制 | 第42-43页 |
2.5 新型三位隔离开关设计 | 第43-49页 |
2.5.1 新型三位隔离开关本体设计 | 第43-45页 |
2.5.2 新型三位隔离开关主要技术参数 | 第45页 |
2.5.3 电动操动机构及电气控制 | 第45-47页 |
2.5.4 电动操作机构的主要技术参数 | 第47-48页 |
2.5.5 新型三位隔离开关样机与安装方式 | 第48-49页 |
2.6 高压设备及其参数选择 | 第49-52页 |
2.6.1 变压器 | 第49-50页 |
2.6.2 高压熔断器 | 第50页 |
2.6.3 电流互感器 | 第50-51页 |
2.6.4 避雷器 | 第51页 |
2.6.5 高压穿墙套管 | 第51-52页 |
2.6.6 支撑绝缘子 | 第52页 |
2.7 自动化测控装置 | 第52-57页 |
2.7.1 计算机系统 | 第53-54页 |
2.7.2 数据采集单元 | 第54页 |
2.7.3 数字量输入/输出(I/O)接口 | 第54-55页 |
2.7.4 通信接口 | 第55-56页 |
2.7.5 电源部分 | 第56-57页 |
2.8 电磁兼容与接地 | 第57-59页 |
2.8.1 电磁兼容措施 | 第57-58页 |
2.8.2 开关站的接地 | 第58-59页 |
2.9 本章小结 | 第59-61页 |
3 智能辨识接触网故障 | 第61-85页 |
3.1 接触网故障与跳闸分析 | 第61-65页 |
3.1.1 接触网故障 | 第61页 |
3.1.2 接触网故障跳闸分析 | 第61-64页 |
3.1.3 接触网故障智能诊断 | 第64-65页 |
3.2 故障智能诊断算法 | 第65-71页 |
3.2.1 接触网故障检测 | 第65-67页 |
3.2.2 数字滤波 | 第67-69页 |
3.2.3 阻抗算法 | 第69-71页 |
3.3 故障性质辨识机理 | 第71-73页 |
3.3.1 故障性质辨识机理 | 第71-73页 |
3.3.2 故障性质辨识的外部条件 | 第73页 |
3.4 专用线故障等值电路与残压算法 | 第73-78页 |
3.4.1 开关站比变电所跳闸快 | 第74-75页 |
3.4.2 开关站和变电所同时跳闸 | 第75-78页 |
3.5 故障性质综合判据 | 第78页 |
3.6 故障性质辨识试验 | 第78-82页 |
3.6.1 瞬时性故障试验 | 第79-80页 |
3.6.2 永久性故障试验 | 第80-81页 |
3.6.3 试验与计算比对分析 | 第81-82页 |
3.7 本章小结 | 第82-85页 |
4 智能控制负荷超载 | 第85-97页 |
4.1 负荷超载与控制策略 | 第85-86页 |
4.1.1 负荷超载 | 第85-86页 |
4.1.2 超载控制策略 | 第86页 |
4.2 负荷电流模型与算法 | 第86-90页 |
4.2.1 负荷电流模型 | 第86-88页 |
4.2.2 负荷电流快速算法 | 第88-89页 |
4.2.3 负荷电流超载判据 | 第89-90页 |
4.3 人工神经网络控制及应用 | 第90-94页 |
4.3.1 控制策略的BP算法 | 第90-92页 |
4.3.2 专用线负荷电流BP算法控制的实现 | 第92-94页 |
4.3.3 工程应用 | 第94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94-97页 |
5 智能监控真空开关 | 第97-113页 |
5.1 监控参数与信号提取 | 第97-100页 |
5.1.1 在线监测参数 | 第97页 |
5.1.2 信号提取 | 第97-100页 |
5.1.3 数据处理 | 第100页 |
5.2 合分闸物理过程与换位时刻 | 第100-103页 |
5.2.1 监控参数的有关定义 | 第100-101页 |
5.2.2 合分闸物理过程与换位点时刻确定 | 第101-103页 |
5.3 机械特性参数算法 | 第103-106页 |
5.3.1 向前差分表 | 第103-105页 |
5.3.2 牛顿插值算法 | 第105-106页 |
5.4 试验及分析 | 第106-110页 |
5.4.1 机械特性参数测试与分析 | 第106-108页 |
5.4.2 电气参数测试与分析 | 第108-110页 |
5.5 安全预警策略 | 第110页 |
5.6 本章小结 | 第110-113页 |
6 智能开关站的通信 | 第113-127页 |
6.1 通信需求与方式 | 第113-117页 |
6.1.1 通信技术需求分析 | 第113-114页 |
6.1.2 无线通信方式的选择 | 第114-116页 |
6.1.3 开关站无线通讯模式 | 第116-117页 |
6.2 通信可靠性分析 | 第117-119页 |
6.3 小波加密算法 | 第119-122页 |
6.3.1 小波加密原理 | 第119-120页 |
6.3.2 小波分解与重构 | 第120-121页 |
6.3.3 小波加密的分解与重构流程 | 第121-122页 |
6.4 通信可靠性试验 | 第122-125页 |
6.5 本章小结 | 第125-127页 |
7 弓网电磁噪声辐射及防护 | 第127-147页 |
7.1 弓网离线电磁噪声 | 第127-130页 |
7.1.1 弓网离线与电弧 | 第127-128页 |
7.1.2 弓网电磁辐射模型 | 第128-129页 |
7.1.3 电磁噪声的横向传播 | 第129-130页 |
7.2 弓网非离线电磁辐射建模与仿真 | 第130-135页 |
7.2.1 弓网非离线电磁噪声产生与特征 | 第130-131页 |
7.2.2 非离线弓网电磁辐射建模 | 第131-133页 |
7.2.3 弓网电磁辐射仿真 | 第133-135页 |
7.3 弓网非离线电磁噪声实测 | 第135-141页 |
7.3.1 对普速电力机车的测试 | 第136-138页 |
7.3.2 对高速动车的测试 | 第138-140页 |
7.3.3 测试数据分析 | 第140-141页 |
7.4 电磁噪声干扰的防护 | 第141-144页 |
7.4.1 铁路通信系统 | 第141-142页 |
7.4.2 电磁噪声干扰方式与危害 | 第142页 |
7.4.3 防护措施 | 第142-144页 |
7.5 开关站应用 | 第144-145页 |
7.6 本章小结 | 第145-147页 |
8 结论与展望 | 第147-151页 |
8.1 结论 | 第147-149页 |
8.2 展望 | 第149-151页 |
参考文献 | 第151-161页 |
作者简历及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161-165页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第16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