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挫折教育研究
中文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绪论 | 第10-17页 |
(一)选题的依据与意义 | 第10-12页 |
1.选题依据 | 第10-11页 |
2. 选题意义 | 第11-12页 |
(二)文献综述 | 第12-15页 |
1.国外研究现状 | 第12-13页 |
2.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3-15页 |
(三)研究方法 | 第15-16页 |
(四)创新点与不足之处 | 第16-17页 |
一、挫折教育的相关理论概述 | 第17-30页 |
(一)挫折教育的相关含义界定 | 第17-20页 |
1.挫折内涵 | 第17-18页 |
2.挫折教育内涵 | 第18-20页 |
3.大学生挫折教育内涵 | 第20页 |
(二)大学生常见的挫折类型 | 第20-26页 |
1.学习挫折 | 第21-22页 |
2.经济挫折 | 第22-23页 |
3.人际交往挫折 | 第23-24页 |
4.感情挫折 | 第24-25页 |
5.择业挫折 | 第25-26页 |
(三)开展大学生挫折教育的必要性 | 第26-30页 |
1.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题中应有之义 | 第26-27页 |
2.培养大学生全面健康发展的需要 | 第27页 |
3.构建和谐校园的现实召唤 | 第27-28页 |
4.适应社会变化发展的必然要求 | 第28-30页 |
二、大学生挫折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 第30-39页 |
(一)大学生挫折教育存在的问题 | 第30-35页 |
1.挫折教育目标模糊,实践过程流于形式 | 第30-32页 |
2.挫折教育内容滞后,不够丰富存在误区 | 第32-33页 |
3.挫折教育途径单一,方法不当主体性弱 | 第33-35页 |
(二)大学生挫折教育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 第35-39页 |
1.社会教育机制不够完善 | 第35-36页 |
2.课堂渗透力量相对薄弱 | 第36-37页 |
3.家庭教育背景不良影响 | 第37页 |
4.自身知识匮乏能力不足 | 第37-39页 |
三、加强大学生挫折教育的对策 | 第39-51页 |
(一)发挥社会导向作用 | 第39-41页 |
1.政府完善相关政策 | 第39-40页 |
2.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 | 第40页 |
3.发挥网络媒体的“正能量” | 第40-41页 |
(二)突出学校主力作用 | 第41-45页 |
1.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 | 第41-42页 |
2.丰富挫折教育内容 | 第42-43页 |
3.创新挫折教育形式 | 第43-45页 |
4.营造挫折教育氛围 | 第45页 |
(三)重视家庭基础作用 | 第45-48页 |
1.家长把握角色示范作用 | 第45-46页 |
2.构建和谐的家庭氛围 | 第46-47页 |
3.适当创设“逆境” | 第47-48页 |
(四)激发学生主体作用 | 第48-51页 |
1.树立正确的挫折教育“三观” | 第48-49页 |
2.建立积极的心理防御机制 | 第49页 |
3.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 | 第49-51页 |
结语 | 第51-52页 |
参考文献 | 第52-55页 |
附录 | 第55-57页 |
致谢 | 第57-5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