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政治、法律论文--法律论文--中国法律论文--理论论文

法律文化下的法律激励模式选择

摘要第7-8页
ABSTRACT第8-9页
绪论第14-18页
    0.1 选题背景第14页
    0.2 选题意义第14-15页
    0.3 国内外研究现状第15-16页
    0.4 研究方法第16页
    0.5 论文结构第16-17页
    0.6 创新与不足第17-18页
1 法律文化与法律激励模式的概念阐释第18-25页
    1.1 文化与法律文化释义第18-20页
        1.1.1 文化的含义第18页
        1.1.2 法律文化的含义第18-20页
    1.2 法律制度的激励功能第20-21页
    1.3 法律制度的激励模式第21-25页
        1.3.1 权利模式、义务模式和责任模式第22页
        1.3.2 奖励模式和惩罚模式第22-23页
        1.3.3 助力模式和阻力模式第23-25页
2 法律文化对于法律激励模式选择的意义第25-30页
    2.1 法律文化与法律制度间的联系第25-26页
    2.2 法律文化在立法选择中的作用第26-28页
    2.3 法律文化对于法律激励模式选择的必要性分析第28-30页
3 传统法律文化下的法律激励模式的选择第30-39页
    3.1 “国家本位”与法律激励模式的选择第30-31页
    3.2 “人治主义”与法律激励模式的选择第31-33页
    3.3 “礼法结合”与法律激励模式的选择第33-35页
    3.4 “重义轻利”与法律激励模式的选择第35-37页
    3.5 “以民为本”与法律激励模式的选择第37页
    3.6 “重刑轻民”与法律激励模式的选择第37-39页
4 法律文化的现代转型与法律激励模式的选择第39-53页
    4.1 法律文化的现代转型第39-46页
        4.1.1 从“人治”到“法治”的理念转换第39-41页
        4.1.2 从“义务本位”到“权利本位”的意识觉醒第41-43页
        4.1.3 从“身份社会”到“契约社会”的社会重构第43-44页
        4.1.4 从“重义轻利”到“义利并举”的思维更迭第44-46页
    4.2 法律文化的现代转型对法律激励模式选择的新要求第46-53页
        4.2.1 权利模式与义务模式的灵活选择第47-48页
        4.2.2 奖励模式与惩罚模式的审慎选择第48-49页
        4.2.3 物质奖励模式与精神奖励模式的联合选择第49-51页
        4.2.4 完善助力模式和阻力模式的配套选择第51-53页
结语第53-54页
参考文献第54-57页
致谢第57-58页
个人简介第58页

论文共58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英国环境公共侵扰诉讼救济的研究
下一篇:马克思主义法学思想中国化的历史进程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