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法学思想中国化的历史进程研究
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0-16页 |
1.1 研究的背景和目的 | 第10-11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10页 |
1.1.2 研究目的 | 第10-11页 |
1.2 研究意义 | 第11-12页 |
1.2.1 理论意义 | 第11页 |
1.2.2 现实意义 | 第11-12页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 第12-14页 |
1.3.1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2页 |
1.3.2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2-14页 |
1.4 研究的主要内容和方法 | 第14-15页 |
1.4.1 研究的主要内容 | 第14-15页 |
1.4.2 研究的主要方法 | 第15页 |
1.5 研究的创新之处 | 第15-16页 |
第2章 马克思主义法学思想中国化的概述 | 第16-21页 |
2.1 马克思主义法学思想的内涵和特征 | 第16-17页 |
2.1.1 马克思主义法学思想的内涵 | 第16-17页 |
2.1.2 马克思主义法学思想的特征 | 第17页 |
2.2 马克思主义法学思想中国化的内涵和必然性 | 第17-19页 |
2.2.1 马克思主义法学思想中国化的内涵 | 第17-18页 |
2.2.2 马克思主义法学思想中国化的必然性 | 第18-19页 |
2.3 马克思主义法学思想中国化的意义 | 第19-20页 |
2.3.1 有利于解决当代中国的现实问题 | 第19-20页 |
2.3.2 有利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系统性 | 第20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20-21页 |
第3章 马克思主义法学思想中国化的历史发展 | 第21-39页 |
3.1 马克思主义法学思想中国化的初期阶段 | 第21-25页 |
3.1.1 李大钊的马克思主义法学观点 | 第21-22页 |
3.1.2 陈独秀的马克思主义法学观点 | 第22-25页 |
3.1.3 李达的马克思主义法学观点 | 第25页 |
3.2 马克思主义法学思想中国化的发展阶段 | 第25-30页 |
3.2.1 毛泽东的法学思想 | 第26-28页 |
3.2.2 董必武的法学思想 | 第28-29页 |
3.2.3 陈云的法学思想 | 第29-30页 |
3.3 马克思主义法学思想中国化的深化阶段 | 第30-37页 |
3.3.1 邓小平法制思想 | 第30-32页 |
3.3.2 江泽民依法治国基本方略 | 第32-34页 |
3.3.3 胡锦涛社会主义法治理念 | 第34-36页 |
3.3.4 习近平全面依法治国 | 第36-37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37-39页 |
第4章 马克思主义法学思想中国化的启示 | 第39-44页 |
4.1 保有并突出民族特性 | 第39-40页 |
4.1.1 正确认识民族特性的重要性 | 第39-40页 |
4.1.2 马克思主义法学思想中国化的民族性 | 第40页 |
4.2 辩证看待西方法学思想 | 第40-41页 |
4.2.1 汲取西方先进的法学思想 | 第41页 |
4.2.2 摒弃西方落后的法学思想 | 第41页 |
4.3 加强法学理论在大众中的传播力度 | 第41-43页 |
4.3.1 法学理论传播与普法宣传相结合 | 第42页 |
4.3.2 拓展法学理论传播渠道 | 第42页 |
4.3.3 提升国家公务人员法律素养 | 第42-43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43-44页 |
结论 | 第44-45页 |
参考文献 | 第45-48页 |
致谢 | 第4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