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创新点摘要 | 第7-10页 |
绪论 | 第10-18页 |
一、选题背景及意义 | 第10-11页 |
(一)选题背景 | 第10页 |
(二)选题意义 | 第10-11页 |
二、研究现状 | 第11-16页 |
(一)毛泽东农村调查的研究现状 | 第12-15页 |
(二)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土地政策的研究现状 | 第15-16页 |
三、研究方法与文章结构 | 第16-17页 |
(一)研究方法 | 第16页 |
(二)文章结构 | 第16-17页 |
四、创新点 | 第17-18页 |
第一章 毛泽东农村调查的缘起 | 第18-27页 |
1.1 马克思恩格斯科学社会主义与巴黎公社 | 第18-20页 |
1.1.1 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伟大飞跃 | 第18-19页 |
1.1.2 社会主义的早期试验—巴黎公社 | 第19-20页 |
1.2 列宁社会主义革命论与十月革命 | 第20-22页 |
1.2.1 列宁社会主义革命论的形成 | 第20-21页 |
1.2.2 世界社会主义革命的首次胜利——十月革命 | 第21-22页 |
1.3 中国从新民主主义革命到社会主义革命 | 第22-24页 |
1.3.1 新民主主义革命—中国革命的特殊性 | 第22-23页 |
1.3.2 社会主义革命—中国革命的一般性 | 第23-24页 |
1.4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土地问题的严峻性 | 第24-27页 |
1.4.1 不适当的土地占有关系 | 第24-25页 |
1.4.2 不合理的地租和高利贷剥削率 | 第25-26页 |
1.4.3 不合宜的联合政治管治 | 第26-27页 |
第二章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毛泽东农村调查的情况 | 第27-35页 |
2.1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毛泽东农村调查的过程 | 第27-28页 |
2.2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毛泽东经典农村调查的内容 | 第28-33页 |
2.2.1 寻乌调查的主要内容 | 第28-29页 |
2.2.2 兴国调查的主要内容 | 第29-31页 |
2.2.3 长冈乡调查的主要内容 | 第31-32页 |
2.2.4 才溪乡调查的主要内容 | 第32-33页 |
2.3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毛泽东农村调查的特点 | 第33-35页 |
2.3.1 逐步走向正规化和制度化 | 第33页 |
2.3.2 强烈的问题意识 | 第33页 |
2.3.3 充分运用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 第33-35页 |
第三章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毛泽东农村调查对土地政策的影响 | 第35-45页 |
3.1 毛泽东农村调查对地主土地政策的影响 | 第35-38页 |
3.1.1 确定划分地主阶级的合理标准 | 第35-36页 |
3.1.2 确定没收土地的对象和没收内容 | 第36-37页 |
3.1.3 土地再分配的对象和方法 | 第37-38页 |
3.2 毛泽东农村调查对富农土地政策的影响 | 第38-40页 |
3.2.1 富农的阶级属性 | 第38-39页 |
3.2.2 富农的划分标准 | 第39页 |
3.2.3 限制富农政策的形成与制定 | 第39-40页 |
3.3 毛泽东农村调查对中农土地政策的影响 | 第40-42页 |
3.3.1 对中农进行定性的分析 | 第40-41页 |
3.3.2 对中农各阶层的分析 | 第41-42页 |
3.4 毛泽东农村调查对贫雇农土地政策的影响 | 第42-45页 |
3.4.1 贫雇农在中国革命中的重要地位 | 第42-43页 |
3.4.2 打土豪分田地 | 第43页 |
3.4.3 变地主土地所有制为农民土地所有制 | 第43-45页 |
第四章 毛泽东农村调查的时代价值 | 第45-51页 |
4.1 为东方落后国家进行社会主义革命提供了借鉴 | 第45-47页 |
4.1.1 马克思的跨越“卡夫丁峡谷”理论 | 第45页 |
4.1.2 中国革命是东方落后国家进行社会主义革命的成功范例 | 第45-47页 |
4.2 形成了解决改革发展基本问题的科学工作方法 | 第47-48页 |
4.2.1 毛泽东农村调查方法是中国共产党的科学工作方法 | 第47页 |
4.2.2 习近平继承和发展了毛泽东农村调查方法 | 第47-48页 |
4.3 为解决当前的“三农”问题提供了思路 | 第48-51页 |
4.3.1 解决“三农”问题的核心是实施更加合乎实际的土地政策 | 第48-49页 |
4.3.2 深入农村开展调查倾听农民的心声 | 第49-51页 |
结语 | 第51-52页 |
参考文献 | 第52-55页 |
发表文章目录 | 第55-56页 |
致谢 | 第56-5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