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17页 |
1.1 背景 | 第10-13页 |
1.1.1 引言 | 第10-12页 |
1.1.2 目前存在的问题和原因 | 第12-13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3-15页 |
1.3 课题意义和主要研究内容 | 第15页 |
1.4 论文的主要架构 | 第15-17页 |
第二章 接箍内壁加工过程分析和夹紧力确定原则 | 第17-21页 |
2.1 引言 | 第17页 |
2.2 接箍内壁加工工序质量分析 | 第17-19页 |
2.2.1 影响加工质量的因素 | 第17-18页 |
2.2.2 接箍产品不合格形式 | 第18-19页 |
2.3 夹紧力的确定原则 | 第19-20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20-21页 |
第三章 基于切削力的夹紧力的确定 | 第21-34页 |
3.1 引言 | 第21页 |
3.2 车削力 | 第21-22页 |
3.2.1 车削力的分解 | 第21-22页 |
3.2.2 影响车削力大小的因素 | 第22页 |
3.3 夹紧力和车削力的关系 | 第22-23页 |
3.4 夹紧力下限值 | 第23-24页 |
3.5 主切削力测量实验 | 第24-33页 |
3.5.1 实验装置 | 第25-27页 |
3.5.2 标定实验 | 第27-28页 |
3.5.3 主切削力测量实验数据 | 第28-30页 |
3.5.4 车削力有限元模型 | 第30-31页 |
3.5.5 基于BP 神经网络技术的切削力预测模型 | 第31-33页 |
3.6 本章小结 | 第33-34页 |
第四章 基于内壁圆度误差的夹紧力的确定 | 第34-55页 |
4.1 引言 | 第34页 |
4.2 基于三点均布夹紧形式的圆度误差模型 | 第34-50页 |
4.2.1 接箍内壁截面变形分析 | 第34-37页 |
4.2.2 功的互等定理 | 第37页 |
4.2.3 夹紧过程理论模型 | 第37-44页 |
4.2.4 夹紧过程有限元模型 | 第44-46页 |
4.2.5 弹复过程理论模型 | 第46-48页 |
4.2.6 夹紧力上限值 | 第48-49页 |
4.2.7 内壁圆度误差预测 | 第49-50页 |
4.3 基于四点均布夹紧形式的圆度误差模型 | 第50-52页 |
4.4 三点均布夹紧形式和四点均布夹紧形式比较 | 第52-53页 |
4.5 夹紧力确定式 | 第53-54页 |
4.6 本章小结 | 第54-55页 |
第五章 接箍内壁圆度误差分离方法 | 第55-70页 |
5.1 引言 | 第55页 |
5.2 内壁圆度测量中的误差分量 | 第55-59页 |
5.2.1 内壁圆度测量方法 | 第55-56页 |
5.2.2 接箍内外壁偏心误差 | 第56-57页 |
5.2.3 主轴径向跳动误差 | 第57-59页 |
5.3 误差分离方法 | 第59-69页 |
5.3.1 滤波法 | 第59-62页 |
5.3.2 两点转位法 | 第62-64页 |
5.3.3 多点均布的误差分离法 | 第64-69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69-70页 |
第六章 接箍内壁圆度误差测量实验 | 第70-87页 |
6.1 引言 | 第70页 |
6.2 实验装置 | 第70-72页 |
6.3 误差分离实验 | 第72-76页 |
6.3.1 偏心误差测量实验 | 第72-73页 |
6.3.2 主轴径向跳动误差测量实验 | 第73页 |
6.3.3 接箍内壁圆度误差分离实验 | 第73-76页 |
6.4 接箍夹紧实验 | 第76-79页 |
6.5 接箍内壁加工过程实验 | 第79-84页 |
6.6 四点均布夹紧形式实验 | 第84-86页 |
6.7 本章小结 | 第86-87页 |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 第87-89页 |
7.1 本文总结 | 第87页 |
7.2 工作展望 | 第87-89页 |
参考文献 | 第89-92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已发表或录用的论文 | 第92-93页 |
致谢 | 第93-9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