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论 | 第7-17页 |
1 西方汉学 | 第7-12页 |
2 选题旨趣 | 第12-14页 |
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4-16页 |
4 本文结构 | 第16-17页 |
第一章 《通报》概况 | 第17-29页 |
1 《通报》的缘起 | 第17-19页 |
2 《通报》名称变更 | 第19页 |
3 《通报》的编辑和出版 | 第19-20页 |
4 《通报》栏目内容简介 | 第20-28页 |
4.1 学术论文 | 第21-24页 |
4.2 杂识 | 第24-25页 |
4.3 按语与征询 | 第25-26页 |
4.4 杂录 | 第26-27页 |
4.5 记事 | 第27页 |
4.6 评论简报和书评 | 第27页 |
4.7 讣告 | 第27-28页 |
5 《通报》在国内的收藏 | 第28-29页 |
第二章《通报》关于中国古代天文学及年代学的考察 | 第29-64页 |
1 中国文明起源问题的背景 | 第29-31页 |
2 中国年代学 | 第31-50页 |
2.1 关于汉代编年表 | 第32-41页 |
2.1.1 沙畹的汉代编年表 | 第32-38页 |
2.1.2 夏鸣雷关于汉代编年表的讨论 | 第38-39页 |
2.1.3 索绪尔对周朝开始年代的讨论 | 第39-41页 |
2.2 关于干支年和西历之间的转换 | 第41-48页 |
2.3 干支纪年的始用年代 | 第48-50页 |
3 中国天文学的起源 | 第50-53页 |
4 超新星 | 第53-63页 |
4.1 戴闻达对中国和日本相关文献的研究 | 第54-59页 |
4.2 奥尔特短文的内容 | 第59-60页 |
4.3 引发的讨论 | 第60-63页 |
5 小结 | 第63-64页 |
第三章 《通报》关于中国古代数学的研究 | 第64-114页 |
1 对勾股问题的研究 | 第64-74页 |
1.1 勾股术中的代数问题 | 第64-67页 |
1.2 中西方对勾股定理的证明 | 第67-69页 |
1.3 刘徽的《海岛算经》 | 第69-74页 |
2 对开平方的探析 | 第74-80页 |
3 对中国不定分析的研究 | 第80-88页 |
3.1 对百鸡问题和物不知数问题的介绍 | 第82-83页 |
3.2 对其他文献的讨论 | 第83-86页 |
3.3 对欧洲方法的介绍 | 第86-88页 |
4 对郭守敬弧矢割圆术的研究 | 第88-94页 |
5 其他 | 第94-105页 |
5.1 对数在中国的传播 | 第94-95页 |
5.2 数学家和数学书目 | 第95-105页 |
6 《通报》作者对中国古代数学的认识的分析与评价 | 第105-114页 |
6.1 偏颇的赫师慎 | 第106-109页 |
6.2 中肯的佩初兹 | 第109-111页 |
6.3 深刻的告析 | 第111-114页 |
第四章《通报》关于其他中国科技主题的研究 | 第114-133页 |
1 军事和航海 | 第114-121页 |
2 物理、机械技术 | 第121-126页 |
3 矿物 | 第126-127页 |
4 化学 | 第127-128页 |
5 医学 | 第128-130页 |
6 动植物学 | 第130-132页 |
7 小结 | 第132-133页 |
第五章《通报》重要作者及初步分析 | 第133-155页 |
1 重要作者简介 | 第133-149页 |
1.1 施古德 | 第133-134页 |
1.2 高第 | 第134-136页 |
1.3 沙畹 | 第136-137页 |
1.4 伯希和 | 第137-140页 |
1.5 马伯乐 | 第140-141页 |
1.6 戴闻达 | 第141-142页 |
1.7 微席叶 | 第142-143页 |
1.8 夏鸣雷 | 第143-144页 |
1.9 赫师慎 | 第144-146页 |
1.10 佩初兹 | 第146页 |
1.11 索绪尔 | 第146-149页 |
2 特点分析 | 第149-155页 |
结语 | 第155-165页 |
1 法国传统汉学后期的几个特点 | 第155-159页 |
2《通报》的影响 | 第159-163页 |
3 中国的科学史研究者未能很好地参考《通报》的研究成果 | 第163-165页 |
人名对照表 | 第165-169页 |
名词对照表 | 第169-172页 |
参考文献 | 第172-180页 |
致谢 | 第180-181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18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