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建筑科学论文--房屋建筑设备论文--空气调节、采暖、通风及其设备论文--通风、除尘、空气净化、除湿论文--除湿及除湿设备论文

硅胶转轮的空气净化能力研究

中文摘要第3-4页
Abstract第4页
第1章 前言第8-24页
    1.1 研究背景第8-10页
    1.2 空气中的挥发性有机物(VOC)与人体健康第10-14页
        1.2.1 挥发性有机物和总挥发性有机物的定义第10-11页
        1.2.2 VOC对人的影响和有关标准第11-12页
        1.2.3 室内VOC的来源第12-14页
    1.3 净化空气中VOC的常用技术第14-15页
    1.4 开发具有空气净化功能的除湿冷却系统的可行性第15-22页
        1.4.1 多孔性除湿材料的多重吸附能力及可再生性第15-17页
        1.4.2 系统构成方式方面的已有研究成果及新的问题第17-21页
        1.4.3 转轮的传热传质方面的已有研究成果及新的问题第21-22页
    1.5 本文研究内容第22-24页
第2章 转轮除湿机的空气净化能力的感官评价实验研究第24-40页
    2.1 实验原理第24-26页
        2.1.1 人对空气品质的感受原理第24页
        2.1.2 可察觉空气品质与人体感觉之间的量化关系第24-26页
    2.2 实验方法第26-31页
        2.2.1 实验装置第26-27页
        2.2.2 温湿度和循环风量的测量及控制系统第27-28页
        2.2.3 新风量的测量第28-29页
        2.2.4 空气品质评价方法第29-30页
        2.2.5 实验工况及过程第30-31页
        2.2.6 数据处理方法第31页
    2.3 实验结果第31-38页
        2.3.1 各种污染源的污染强度与背景污染强度的对比第31-32页
        2.3.2 转轮除湿机对可察觉空气品质的改善效果第32-33页
        2.3.3 由可察觉空气品质计算的除湿机净化作用的当量新风量..第33-34页
        2.3.4 空气湿度对净化效果的影响第34-36页
        2.3.5 再生温度对净化效果的影响第36页
        2.3.6 处理风量对净化效果的影响第36-38页
    2.4 讨论第38-39页
    2.5 本章小结第39-40页
第3章 转轮除湿机的VOC去除能力的化学分析实验研究第40-57页
    3.1 研究目的第40页
    3.2 实验方法第40-44页
        3.2.1 实验装置第40-42页
        3.2.2 测量仪器及方法第42-43页
        3.2.3 实验工况及过程第43-44页
        3.2.4 数据处理方法第44页
    3.3 实验结果第44-55页
        3.3.1 除湿转轮对室内空气的改善作用第44-47页
        3.3.2 由化合物浓度计算的除湿机净化作用的当量新风量第47-48页
        3.3.3 室内湿度及转轮温度对室内空气改善效果的影响第48-51页
        3.3.4 化合物之间吸附的相互影响第51页
        3.3.5 化合物分压力与吸附量之间的关系第51-53页
        3.3.6 吸附量与脱附量的关系第53-54页
        3.3.7 以人体为污染源时的可察觉空气品质评价结果第54-55页
    3.4 讨论第55页
    3.5 本章小结第55-57页
第4章 转轮工作过程中的多元传热传质分析第57-76页
    4.1 转轮的综合传热传质过程研究思路第57-58页
    4.2 转轮的物理模型第58-59页
    4.3 转轮的数学模型第59-65页
        4.3.1 空气中和吸附剂中的VOC污染物质量守恒方程第59-60页
        4.3.2 空气中与吸附材料中被吸附物的浓度平衡关系方程第60-62页
        4.3.3 空气中和吸附剂中的热量和水分传递方程第62-64页
        4.3.4 方程的定解条件第64-65页
    4.4 方程的求解第65-68页
    4.5 程序编制第68-70页
    4.6 数值模型的验证第70-73页
    4.7 硅胶转轮净化能力的数值分析第73-75页
        4.7.1 单个槽型流道内被吸附物出口浓度的变化过程第73页
        4.7.2 再生温度对净化能力的影响第73-75页
        4.7.3 处理侧入口浓度与出口浓度的关系第75页
    4.8 本章小结第75-76页
第5章 除湿冷却系统形式的选择及能耗比较第76-84页
    5.1 具有良好空气净化效果的除湿冷却空调系统的选择第76-78页
    5.2 除湿冷却空调系统与压缩制冷空调系统的能耗比较第78-82页
        5.2.1 空调区域第78-79页
        5.2.2 室内外工况的确定第79页
        5.2.3 冷湿负荷及循环风量的确定第79-80页
        5.2.4 污染负荷的估算及新风量的确定第80页
        5.2.5 状态参数方程第80-81页
        5.2.6 能耗比较第81-82页
    5.3 讨论第82-83页
    5.4 本章小结第83-84页
第6章 结论第84-88页
    6.1 论文的主要结论第84-85页
    6.2 论文创新第85-86页
    6.3 进一步工作的建议第86-88页
参考文献第88-95页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第95-96页
附录第96-99页
    附录一 测量新风量时示踪气体浓度的实验数据第96页
    附录二 主观评价实验测量结果及求得的空气PD值(一)第96-97页
    附录三 主观评价实验测量结果及求得的空气PD值(二)第97-98页
    附录四 主观评价实验测量结果及求得的空气PD值(三)第98-99页
致谢第99页

论文共99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通报》在西方中国科学史研究中的角色
下一篇:基于排放物分析的电站锅炉燃烧状态评估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