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4-5页 |
英文摘要 | 第5页 |
1 绪论 | 第9-16页 |
1.1 国有企业隐性失业的背景 | 第9-12页 |
1.1.1 隐性失业的问题 | 第9-11页 |
1.1.2 隐性失业的消极后果 | 第11-12页 |
1.1.3 隐性失业显形化是逐步的过程 | 第12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2-15页 |
1.2.1理论研究方面 | 第12-14页 |
1.2.2 目前存在的问题 | 第14-15页 |
1.3 本论文的框架结构 | 第15-16页 |
2 国有企业隐性失业成因及相关理论 | 第16-25页 |
2.1 对国有企业隐性失业的成因 | 第16-20页 |
2.1.1 国有企业的合约特征是国有企业隐性失业产生的根本原因 | 第16-18页 |
2.1.2 企业内部人治理机制也是导致企业隐性失业产生原因之一 | 第18-19页 |
2.1.3 用效率工资理论来分析国有企业隐性失业 | 第19-20页 |
2.2 隐性失业的统计方法 | 第20-21页 |
2.3 国有企业隐性失业的现状与规模 | 第21-25页 |
3 国有企业隐性失业的治理 | 第25-42页 |
3.1 当前的就业形式分析 | 第25-31页 |
3.1.1 失业人数的构成 | 第25-28页 |
3.1.2 失业现象和就业压力 | 第28-31页 |
3.2 国外治理失业的现状 | 第31-37页 |
3.2.1 促进经济增长,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 | 第32页 |
3.2.2 探索适宜的就业模式 | 第32-33页 |
3.2.3 发展新兴产业,广开就业门路 | 第33页 |
3.2.4 改革劳动力市场,大力发展非正规的灵活的就业形式 | 第33-34页 |
3.2.5 积极发展再教育和再培训 | 第34-35页 |
3.2.6 广泛建立再就业介绍和服务咨询机构 | 第35-36页 |
3.2.7 建立和完善失业保险制度 | 第36-37页 |
3.3 国有企业隐性失业的治理 | 第37-42页 |
3.3.1 修复现行的国有企业劳动市场的合约运行机制 | 第38-40页 |
3.3.2 从宏观经济和政策制度方面治理国有企业隐性失业 | 第40-42页 |
4 SLC公司隐性失业问题与解决途径 | 第42-61页 |
4.1 SLC公司背景 | 第42页 |
4.2 SLC公司减员改革的运转过程 | 第42-47页 |
4.2.1 劳动改革初级阶段:优化组合 | 第42-43页 |
4.2.2 劳动改革高级阶段:下岗分流 | 第43-47页 |
4.3 减员改革的特点 | 第47-48页 |
4.4 减员改革对当事人收益目标的影响 | 第48-51页 |
4.4.1 经验证据 | 第49-51页 |
4.5 转轨经济时期国有企业劳动力流动模型 | 第51-54页 |
4.5.1 假定条件 | 第51页 |
4.5.2 国有企业部门内部劳动力供求均衡的变动 | 第51-53页 |
4.5.3 国有企业部门与新生部门之间劳动力供求均衡的互动 | 第53-54页 |
4.6 国有企业部门减员改革的交易成本条件 | 第54-57页 |
4.6.1 关于劳动力产权特征的假设 | 第54-55页 |
4.6.2 制约国有企业劳动力转移的约束条件 | 第55-57页 |
4.7 对国有企业减员改革如何具体实现做进一步论证 | 第57-61页 |
4.7.1 整体带资分流是消除企业隐性失业与企业产权制度改革的抹索性结合 | 第57页 |
4.7.2 国有企业法人财产处分权的依据 | 第57页 |
4.7.3 解除劳动合同补偿的依据 | 第57-58页 |
4.7.4 整体带资分流的优势 | 第58页 |
4.7.5 改制企业劳动关系处理 | 第58-59页 |
4.7.6 改制企业的人员安置 | 第59-60页 |
4.7.7 社会保险的接续问题 | 第60-61页 |
5 结论 | 第61-62页 |
致谢 | 第62-63页 |
参考文献 | 第63-6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