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生物科学论文--植物学论文--植物生态学和植物地理学论文

黄河小浪底库区退化山地植被物种多样性和退化阶段划分

1 引言第10-11页
2 文献综述第11-24页
    2.1 生态退化理论基础第11-18页
        2.1.1 生态退化研究的历史与国际背景第11-12页
        2.1.2 生态退化的概念及内涵第12-15页
        2.1.3 中国生态退化的主要类型、特征第15-18页
    2.2 退化山地植被恢复与重建理论基础第18-20页
        2.2.1 我国退化山地植被恢复与重建的目标第18-19页
        2.2.2 山地植被恢复和重建的步骤与途径第19-20页
    2.3 物种多样性理论基础第20-24页
        2.3.1 物种多样性概念的提出第20-21页
        2.3.2 物种多样性的测度第21-22页
        2.3.3 中国生物多样性研究的发展现状第22-24页
3 研究区概况第24-29页
    3.1 小浪底库区周围山地自然环境概况第24-26页
        3.1.1 地理位置第24页
        3.1.2 地形地貌第24页
        3.1.3 土壤第24-25页
        3.1.4 气候第25页
        3.1.5 水资源状况第25页
        3.1.6 生物资源第25-26页
    3.2 研究区水土流失状况第26-29页
        3.2.1 水土流失现状第27页
        3.2.2 水土流失的主要危害第27-28页
        3.2.3 水土流失的主要原因第28-29页
4 调查方法第29-32页
    4.1 标准地选择第30页
    4.2 标准地设置第30页
    4.3 调查内容第30-31页
        4.3.1 环境因子调查第30-31页
        4.3.2 林木调查第31页
        4.3.3 下木、活地被物调查第31页
        4.3.4 幼树幼苗调查第31页
        4.3.5 土壤调查第31页
    4.4 仪器与工具第31-32页
5 数据处理方法第32-33页
    5.1 物种多样性计算方法第32-33页
    5.2 退化阶段划分方法第33页
6 结果与分析第33-57页
    6.1 不同层次物种多样性的比较第33-43页
        6.1.1 乔木层物种多样性比较第33-35页
        6.1.2 灌木层物种多样性的比较第35-37页
        6.1.3 草本层物种多样性的比较第37-39页
        6.1.4 灌木层和草本层之间物种多样性比较第39-43页
    6.2 灌草物种多样性随海拔的关系第43-45页
        6.2.1 灌草群落物种多样性与海拔的关系第44页
        6.2.2 灌木层和草本层之间物种多样性随海拔的关系比较第44-45页
    6.3 坡向对灌草物种多样性的影响第45-50页
    6.4 对小浪底库区退化山地生态系统退化阶段的划分第50-57页
        6.4.1 研究思路及数据处理方法第50-51页
        6.4.2 主成分分析第51-54页
        6.4.3 聚类分析第54-57页
7 结论与讨论第57-64页
    7.1 黄河小浪底库区退化山地植被物种多样性研究小结第57页
    7.2 黄河小浪底库区山地退化阶段划分研究小结第57-59页
    7.3 小浪底库区山地退化生态系统恢复与重建措施第59-64页
        7.3.1 退化初期阶段的恢复与重建第59-60页
        7.3.2 退化进展阶段的恢复与重建第60-61页
        7.3.3 严重退化阶段的恢复与重建第61-62页
        7.3.4 极度退化阶段的恢复与重建第62-64页
        7.3.5 其他措施第64页
8 问题与讨论第64-66页
    8.1 多样性研究方面第64-65页
    8.2 退化阶段划分方面第65-66页
参考文献第66-70页
英文摘要第70页

论文共71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贝弗里奇报告》翻译实践报告
下一篇:奥巴马在第67届联合国大会上讲话的模拟口译实践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