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档永磁铁氧体预烧料制备技术的应用研究
中文摘要 | 第4-5页 |
英文摘要 | 第5页 |
1 前言 | 第10-26页 |
1.1 基本概念 | 第10-11页 |
1.2 国内外发展现状 | 第11-22页 |
1.2.1 国际磁性材料市场现状 | 第11-14页 |
1.2.2 国际永磁材料的发展趋势 | 第14-16页 |
1.2.3 国内磁性材料的发展趋势 | 第16-22页 |
1.3 立题意义及依据 | 第22-26页 |
1.3.1 攀枝花磁性材料产业现状 | 第24页 |
1.3.2 课题意义及其主要研究内容 | 第24-26页 |
2 试验过程 | 第26-33页 |
2.1 试验设备 | 第26-29页 |
2.1.1 分析测试设备 | 第26-27页 |
2.1.2 其它试验设备 | 第27-29页 |
2.2 试验工艺流程 | 第29页 |
2.3 试验原料与辅料 | 第29-31页 |
2.4 试验配方 | 第31-33页 |
3 试验结果 | 第33-39页 |
3.1 A | 第33-34页 |
3.1.1 试验过程 | 第33页 |
3.1.2 试验结果 | 第33-34页 |
3.2 B | 第34-36页 |
3.2.1 试验过程 | 第34-35页 |
3.2.2 试验结果 | 第35-36页 |
3.3 C | 第36-37页 |
3.3.1 试验过程 | 第36页 |
3.3.2 试验结果 | 第36-37页 |
3.4 D | 第37-39页 |
3.4.1 试验过程 | 第37页 |
3.4.2 试验结果 | 第37-39页 |
4 综合讨论 | 第39-50页 |
4.1 最佳永磁 | 第39-46页 |
4.1.1 最大磁能积(BH)m的上限 | 第39-40页 |
4.1.2 矫顽力和内禀矫顽力的上限 | 第40页 |
4.1.3 温度系数 | 第40-42页 |
4.1.4 影响Sr-M剩磁的因素及提高途径 | 第42-46页 |
4.2 纳米复合添加剂 | 第46-50页 |
5 规模生产工艺验证 | 第50-73页 |
5.1 规模生产工艺流程 | 第50页 |
5.2 原材料选择 | 第50-51页 |
5.3 湿法混磨 | 第51-53页 |
5.4 料浆存储 | 第53页 |
5.5 定量进料 | 第53页 |
5.6 回转窑预烧 | 第53-56页 |
5.6.1 目的 | 第53-54页 |
5.6.2 设备 | 第54页 |
5.6.3 操作程序 | 第54-55页 |
5.6.4 预烧料质量判断 | 第55-56页 |
5.7 小试验证 | 第56-58页 |
5.7.1 二次试验结果 | 第56-57页 |
5.7.2 混合试验结果 | 第57-58页 |
5.8 规模试验验证 | 第58-59页 |
5.9 高性能永磁铁氧体磁体产业化影响因数 | 第59-61页 |
5.9.1 二次球磨工艺 | 第59页 |
5.9.2 成型工艺 | 第59-60页 |
5.9.3 烧结工艺及设备 | 第60页 |
5.9.4 磨加工 | 第60页 |
5.9.5 永磁铁氧体大生产中的质量控制 | 第60-61页 |
5.10 烧结永磁铁氧体的外观缺陷 | 第61-70页 |
5.10.1 料浆的原因及解决措施 | 第61-64页 |
5.10.2 成形压力 | 第64-65页 |
5.10.3 成形磁场分布 | 第65-66页 |
5.10.4 产品形状 | 第66页 |
5.10.5 成形时的排水 | 第66-67页 |
5.10.6 退磁 | 第67页 |
5.10.7 成形毛坯搬运 | 第67页 |
5.10.8 工艺操作 | 第67-68页 |
5.10.9 模具 | 第68-69页 |
5.10.10 压机选择 | 第69-70页 |
5.11 烧结裂纹产生的原因及解决措施 | 第70-72页 |
5.12 磨加工裂纹产生的原因及解决措施 | 第72-73页 |
6 结论 | 第73-74页 |
致谢 | 第74-75页 |
参考文献 | 第75-7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