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术语与略语表 | 第9-10页 |
1 文献综述 | 第10-17页 |
1.1 植物性物质抑菌活性研究 | 第10-12页 |
1.1.1 植物抑菌活性筛选 | 第10-11页 |
1.1.2 植物抑菌有效成分研究 | 第11-12页 |
1.1.3 植物源农药抑菌机理的研究 | 第12页 |
1.2 竹类资源及其利用 | 第12-13页 |
1.2.1 竹类资源 | 第12页 |
1.2.2 竹类资源利用 | 第12-13页 |
1.3 竹提取物及其利用 | 第13-17页 |
1.3.1 竹提取物及其成分 | 第13-14页 |
1.3.2 竹提取物的化学利用 | 第14-15页 |
1.3.3 竹提取物的抑菌活性 | 第15-17页 |
2 引言 | 第17-18页 |
3 材料与方法 | 第18-23页 |
3.1 试验材料 | 第18-19页 |
3.1.1 供试植物及前处理 | 第18页 |
3.1.2 供试植物病原菌 | 第18页 |
3.1.3 仪器设备 | 第18-19页 |
3.1.4 药品试剂 | 第19页 |
3.2 试验方法 | 第19-23页 |
3.2.1 毛竹提取物的制备 | 第19页 |
3.2.2 毛竹提取物抑菌活性测定(生长速率法) | 第19-20页 |
3.2.2.1 供试药剂的配制 | 第19页 |
3.2.2.2 含药培养基的配制 | 第19页 |
3.2.2.3 接种病原菌 | 第19-20页 |
3.2.2.4 结果检查与计算 | 第20页 |
3.2.3 毛竹提取物中抑菌有效成分的分离纯化 | 第20-21页 |
3.2.3.1 毛竹提取物液液萃取分离 | 第20页 |
3.2.3.2 毛竹提取物乙酸乙酯相组分硅胶柱层析分离 | 第20-21页 |
3.2.4 高活性流分的纯化与鉴定 | 第21-23页 |
3.2.4.1 乙酸乙酯相中K3组分凝胶柱分离 | 第21页 |
3.2.4.2 L10制备色谱条件 | 第21页 |
3.2.4.3 液相色谱条件 | 第21-22页 |
3.2.4.4 紫外吸收光谱 | 第22页 |
3.2.4.5 S10核磁共振谱 | 第22页 |
3.2.4.6 质谱条件 | 第22-23页 |
4 结果与分析 | 第23-38页 |
4.1 毛竹提取物的抑菌活性 | 第23-24页 |
4.2 毛竹提取物不同溶剂萃取物对小麦赤霉病菌的抑菌活性 | 第24-26页 |
4.3 毛竹提取物乙酸乙酯组分不同柱层析流份的抑菌活性 | 第26-28页 |
4.4 毛竹提取物乙酸乙酯组分不同柱层析流份的薄层结果分析 | 第28-29页 |
4.5 毛竹提取物中抑菌活性成分检测 | 第29-30页 |
4.6 L10中纯化物质的抑菌活性 | 第30-31页 |
4.7 化合物结构鉴定 | 第31-38页 |
4.7.1 化合物S10核磁解析 | 第31-34页 |
4.7.2 化合物S10质谱解析 | 第34-35页 |
4.7.3 化合物S10的液相色谱及紫外光谱解析 | 第35-38页 |
5 讨论 | 第38-41页 |
5.1 毛竹提取物的抑菌活性 | 第38页 |
5.2 毛竹提取物抑菌活性成分的分离鉴定 | 第38-39页 |
5.3 毛竹提取物的应用前景 | 第39-41页 |
6 结论 | 第41-43页 |
6.1 毛竹提取物具有较好的抑菌活性 | 第41页 |
6.2 毛竹提取物不同溶剂萃取组分的抑菌活性 | 第41页 |
6.3 毛竹提取物中抑菌活性成分的分离 | 第41页 |
6.4 毛竹提取物中抑菌活性成分的鉴定及活性验证 | 第41-43页 |
7 参考文献 | 第43-50页 |
致谢 | 第50-51页 |
作者简介 | 第5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