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社会科学总论论文--社会学论文--社会结构和社会关系论文--地区社会学论文--农村社会学论文

晋中山地传统村落生态适应性及保护发展策略研究--以灵石县董家岭村为例

摘要第4-6页
ABSTRACT第6-8页
第一章 绪论第14-24页
    1.1 论文研究背景第14-15页
    1.2 选题的意义第15-17页
        1.2.1 紧迫性第15-16页
        1.2.2 代表性第16页
        1.2.3 特殊性第16-17页
    1.3 相关概念与理论第17-18页
        1.3.1 传统村落第17页
        1.3.2 山地传统村落第17页
        1.3.3 生态适应性第17页
        1.3.4 保护发展策略第17-18页
    1.4 论文的内容和研究方法第18-19页
        1.4.1 选题的内容第18页
        1.4.2 研究方法第18-19页
    1.5 国内外相关研究与实践第19-21页
        1.5.1 国内研究现状第19-20页
        1.5.2 国外研究现状第20-21页
    1.6 论文的结构第21-22页
    1.7 论文研究的创新点第22页
    1.8 本章小结第22-23页
    参考文献第23-24页
第二章 晋中山地村落概况第24-36页
    2.1 晋中山地地区概况介绍第24-28页
        2.1.1 晋中市行政概况第24-25页
        2.1.2 晋中地区自然概况第25-26页
        2.1.3 晋中地区人文概况第26-28页
    2.2 晋中的山地传统村落的分布和类型第28-29页
        2.2.1 晋中的山地传统村落的分布第28页
        2.2.2 晋中的山地传统村落的类型第28-29页
    2.3 晋中山地传统村落空间组成元素第29-34页
        2.3.1 自然元素第29-30页
        2.3.2 交通元素第30页
        2.3.3 公共空间元素第30-31页
        2.3.4 建筑元素第31-34页
    2.4 研究样本选取第34页
    2.5 本章小结第34-35页
    参考文献第35-36页
第三章 董家岭村宏观层面的生态适应性第36-48页
    3.1 董家岭村自然与人文环境概述第36-39页
        3.1.1 地理位置第36-37页
        3.1.2 地貌环境第37-38页
        3.1.3 人文环境第38-39页
    3.2 董家岭村宏观上的生态适应性第39-46页
        3.2.1 对地形地貌的适应性第39-41页
        3.2.2 对水与植物的适应性第41-43页
        3.2.3 对气候的适应性第43-46页
    3.3 本章小结第46-47页
    参考文献第47-48页
第四章 董家岭村微观层面的生态适应性第48-64页
    4.1 方位朝向及平面布局的适应性第48-53页
        4.1.1 方位朝向第48-49页
        4.1.2 平面布局第49-53页
    4.2 传统建筑对地形的适应性第53-54页
    4.3 传统建筑材料的适应性第54-60页
        4.3.1 材料的种类第54-55页
        4.3.2 本土材料的运用第55-60页
    4.4 传统建筑采暖方式的适应性第60-61页
    4.5 零碎空间利用的生态适应性第61-62页
    4.6 屋面与排水的适应性第62页
    4.7 通风方式的适应性第62-63页
    4.8 装饰构件功能与美观的结合第63页
    4.9 本章小结第63页
    参考文献第63-64页
第五章 董家岭村传统民居改造与生态策略应用第64-82页
    5.1 董家岭村传统民居绿色改造第64-75页
        5.1.1 传统民居对生态环境的适应性特征第64-65页
        5.1.2 董家岭村传统民居发展的困境第65-68页
        5.1.3 董家岭村传统民居的改造设计第68-74页
        5.1.4 结论第74-75页
    5.2 生态技术在董家岭村新建民居中的应用策略第75-80页
        5.2.1 传统民居与新建民居的比较第76页
        5.2.2 构建新型民居第76-80页
    5.3 本章小结第80-81页
    参考文献第81-82页
第六章 董家岭村面临的危与机第82-90页
    6.1 董家岭村在新时期面临的挑战第82-87页
        6.1.1 传统建筑现况堪忧第82页
        6.1.2 基建水平低,影响人居环境体验第82页
        6.1.3 人口流失第82-83页
        6.1.4 建设性破坏严重第83-84页
        6.1.5 房屋产权分散,难以统一保护第84-85页
        6.1.6 煤矿——双刃剑第85-87页
        6.1.7 缺少保护政策、资金、指导第87页
    6.2 董家岭村的机遇与优势第87-89页
        6.2.1 入选中国传统村落名录、山西省历史文化名村第87页
        6.2.2 快速的城镇化背景第87-88页
        6.2.3 本省居民消费结构升级第88-89页
    6.3 本章小结第89页
    参考文献第89-90页
第七章 董家岭村的保护发展策略第90-106页
    7.1 保护发展原则第90-92页
        7.1.1 原真性原则第90页
        7.1.2 整体性原则第90-91页
        7.1.3 可持续利用的原则第91页
        7.1.4 提升功能的原则第91-92页
        7.1.5 居民参与原则第92页
    7.2 保护的技术重点第92-93页
        7.2.1 持续不间断的现状研究第92页
        7.2.2 整体空间格局重塑第92-93页
        7.2.3 实证角度的院落空间整理第93页
    7.3 保护分区第93-96页
        7.3.1 重点保护区第94-95页
        7.3.2 核心保护区第95页
        7.3.3 建设控制区第95页
        7.3.4 环境协调区第95-96页
    7.4 参考发展模式第96-101页
        7.4.1 晋中市榆次区后沟古村第96-97页
        7.4.2 晋中市左权县茂丰生态庄园第97-98页
        7.4.3 晋中市榆次区凤麒山庄第98-100页
        7.4.4 晋中市和顺县许村艺术文化村第100-101页
    7.5 旅游发展潜力分析第101-102页
        7.5.1 区位优势第101页
        7.5.2 资源优势第101页
        7.5.3 旅游客源分析第101-102页
    7.6 村落发展原则和定位第102-105页
        7.6.1 发展原则第102-103页
        7.6.2 村落发展定位第103页
        7.6.3 实施策略第103-105页
    7.7 本章小结第105页
    参考文献第105-106页
第八章 结语第106-108页
附录一:图片第108-112页
附录二:表格第112-114页
致谢第114-116页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第116页

论文共116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毛竹提取物抑菌活性成分研究
下一篇:天然植物提取物原花青素对水中百菌清光敏化还原脱氯降解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