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8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2-24页 |
1.1 海绵材料的概述 | 第12-15页 |
1.1.1 海绵材料的性能 | 第12-13页 |
1.1.2 海绵材料的分类 | 第13页 |
1.1.3 海绵材料的制造 | 第13-14页 |
1.1.4 海绵材料的用途及其发展前景 | 第14-15页 |
1.2 碳酸二甲酯 | 第15-20页 |
1.2.1 碳酸二甲酯的性质 | 第15页 |
1.2.2 碳酸二甲酯的应用 | 第15-16页 |
1.2.3 碳酸二甲酯酯交换反应研究现状 | 第16-20页 |
1.2.3.1 酯交换反应含义 | 第16页 |
1.2.3.2 酯交换反应催化剂 | 第16-17页 |
1.2.3.3 碳酸二甲酯与醇类酯交换反应 | 第17-19页 |
1.2.3.4 碳酸二甲酯与酚类酯交换反应 | 第19-20页 |
1.2.3.5 碳酸二甲酯与酯类酯交换反应 | 第20页 |
1.3 论文设计的意义、研究内容及创新性 | 第20-24页 |
1.3.1 论文设计的意义 | 第20-21页 |
1.3.2 论文研究的内容 | 第21-22页 |
1.3.3 论文研究工作的创新性 | 第22-24页 |
第二章 碳酸聚乙烯醇酯海绵的制备及表征 | 第24-39页 |
2.1 实验部分 | 第24-25页 |
2.1.1 实验原料 | 第24页 |
2.1.2 实验仪器 | 第24-25页 |
2.2 碳酸聚乙烯醇酯海绵的制备与表征 | 第25-30页 |
2.2.1 碳酸聚乙烯醇酯海绵的制备原理 | 第25-27页 |
2.2.1.1 合成碳酸聚乙烯醇酯的原理 | 第25-27页 |
2.2.1.2 发泡碳酸聚乙烯醇酯的原理 | 第27页 |
2.2.2 碳酸聚乙烯醇酯海绵的制备 | 第27-28页 |
2.2.2.1 碳酸聚乙烯醇酯的合成 | 第27-28页 |
2.2.2.2 碳酸聚乙烯醇酯海绵的制备 | 第28页 |
2.2.3 碳酸聚乙烯醇酯海绵的表征 | 第28-30页 |
2.2.3.1 碳酸聚乙烯醇酯的红外表征 | 第28-29页 |
2.2.3.2 碳酸聚乙烯醇酯海绵的扫描电镜表征 | 第29-30页 |
2.3 结果与讨论 | 第30-38页 |
2.3.1 催化剂的选择 | 第30-31页 |
2.3.2 水的剂量对碳酸聚乙烯醇酯海绵保水性能的影响 | 第31-32页 |
2.3.3 碳酸钾剂量对碳酸聚乙烯醇酯海绵保水性能的影响 | 第32-33页 |
2.3.4 聚乙烯醇剂量对碳酸聚乙烯醇酯海绵保水性能的影响 | 第33-34页 |
2.3.5 乳化剂OP-10 剂量对碳酸聚乙烯醇酯海绵保水性能的影响 | 第34-35页 |
2.3.6 反应温度对碳酸聚乙烯醇酯海绵保水性能的影响 | 第35-36页 |
2.3.7 反应时间对碳酸聚乙烯醇酯海绵保水性能的影响 | 第36-37页 |
2.3.8 正戊烷剂量对碳酸聚乙烯醇酯海绵保水性能的影响 | 第37-38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38-39页 |
第三章 膨胀石墨/碳酸聚乙烯醇酯复合物海绵的制备、表征及电性能的研究 | 第39-50页 |
3.1 主要实验试剂和实验仪器 | 第39-40页 |
3.2 膨胀石墨/碳酸聚乙烯醇酯复合物海绵的制备和表征 | 第40-46页 |
3.2.1 碱性膨胀石墨的制备 | 第40页 |
3.2.2 碱性膨胀石墨的p H值测定 | 第40-41页 |
3.2.3 膨胀石墨/碳酸聚乙烯醇酯复合物海绵的制备 | 第41页 |
3.2.3.1 膨胀石墨/碳酸聚乙烯醇酯复合物的制备 | 第41页 |
3.2.3.2 膨胀石墨/碳酸聚乙烯醇酯复合物海绵的制备 | 第41页 |
3.2.4 碱性膨胀石墨剂量对复合物海绵的吸水率的影响 | 第41-42页 |
3.2.5 碱性膨胀石墨剂量对复合物海绵形貌的影响 | 第42-44页 |
3.2.6 膨胀石墨/碳酸聚乙烯醇酯复合物海绵的表征 | 第44-46页 |
3.2.6.1 膨胀石墨/碳酸聚乙烯醇酯复合物的红外表征 | 第44-45页 |
3.2.6.2 膨胀石墨/碳酸聚乙烯醇酯复合物海绵的扫描电镜表征 | 第45-46页 |
3.3 膨胀石墨/碳酸聚乙烯醇酯复合物海绵电性能的研究 | 第46-48页 |
3.3.1 表面电阻值的测定 | 第46页 |
3.3.2 膨胀石墨/碳酸聚乙烯醇酯复合物海绵的表面电阻值 | 第46-48页 |
3.3.2.1 碱性膨胀石墨剂量对复合物海绵表面电阻值的影响 | 第46-47页 |
3.3.2.2 相对湿度对复合物海绵表面电阻值的影响 | 第47-48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48-50页 |
第四章 结论及展望 | 第50-53页 |
4.1 结论 | 第50-52页 |
4.2 展望 | 第52-53页 |
参考文献 | 第53-59页 |
致谢 | 第5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