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水利工程论文--水工勘测水工设计论文--地基基础及其加固论文

快速隆升怒江上游松塔水电站坝区岩体结构特征研究

中文摘要第4-6页
ABSTRACT第6-8页
第1章 绪论第13-23页
    1.1 选题依据及研究意义第13-14页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第14-20页
        1.2.1 岩体结构统计均质区划分第14-16页
        1.2.2 岩体结构面优势分组第16-18页
        1.2.3 岩体裂隙网络模拟技术应用第18-19页
        1.2.4 岩体裂隙网络连通性第19-20页
    1.3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第20-22页
        1.3.1 研究内容第20-21页
        1.3.2 技术路线第21-22页
    1.4 论文的主要创新点第22-23页
第2章 研究区工程地质背景第23-37页
    2.1 工程概况第23页
    2.2 地形地貌第23-24页
    2.3 地层岩性第24-28页
    2.4 地质构造第28-31页
    2.5 区域地壳隆升特征第31-35页
        2.5.1 青藏高原隆升背景第31-34页
        2.5.2 青藏高原隆升与怒江河谷形成第34-35页
    2.6 水文地质条件第35-37页
第3章 坝区结构面调查及其总体发育特征第37-83页
    3.1 坝区结构面分级第37-40页
        3.1.1 坝区结构面的主要类型第37-39页
        3.1.2 坝区结构面分级第39-40页
    3.2 IV~V 级结构面描述及调查方法第40-44页
        3.2.1 IV~V 级结构面描述指标第40-42页
        3.2.2 IV~V 级结构面调查方法第42-44页
    3.3 坝区结构面的总体发育特征第44-73页
        3.3.1 产状分析第44-55页
        3.3.2 张开度分析第55-58页
        3.3.3 延续性分析第58-60页
        3.3.4 粗糙度分析第60-62页
        3.3.5 地下水状况第62-65页
        3.3.6 充填物分析第65-67页
        3.3.7 风化与蚀变分析第67-69页
        3.3.8 间距分析第69-73页
    3.4 岩体结构特征与青藏高原快速隆升地质背景的关联性分析第73-80页
        3.4.1 河谷应力场的基本特征及破裂面基本类型第74-75页
        3.4.2 坝区表生改造型中缓倾角裂隙典型现象第75-79页
        3.4.3 表生改造型中缓倾角裂隙的空间分布特征第79页
        3.4.5 坝区表生改造型中缓倾角裂隙成因初探第79-80页
    3.5 小结第80-83页
第4章 岩体结构统计均质区划分第83-105页
    4.1 基于裂隙产状的岩体结构统计均质区划分第83-93页
        4.1.1 裂隙产状数据处理第83-84页
        4.1.2 非参数检验第84-87页
        4.1.3 单参数岩体结构统计均质区划分第87-93页
    4.2 多参数岩体结构统计均质区划分第93-105页
        4.2.1 参数处理第95-97页
        4.2.2 相关系数法第97-99页
        4.2.3 层次分析法(AHP)第99-100页
        4.2.4 多参数岩体结构统计均质区划分第100-105页
第5章 岩体结构面优势分组方法研究第105-119页
    5.1 产状数据的表征方法第105-106页
    5.2 K-均值聚类算法第106-108页
        5.2.1 K-均值方法第106-107页
        5.2.2 距离函数的选择与聚类中心的计算第107-108页
    5.3 粒子群算法(PSO)第108-109页
    5.4 粒子群优化 K-均值聚类算法(KPSO)第109-112页
    5.5 基于 KPSO 算法的岩体结构面优势分组第112-119页
        5.5.1 模拟数据的分组第112-113页
        5.5.2 野外实测数据的分组第113-119页
第6章 岩体三维裂隙网络连通性计算第119-137页
    6.1 岩体结构三维网络模拟第119-127页
    6.2 三维连通性计算方法第127-129页
    6.3 岩体三维连通性分析第129-134页
        6.3.1 裂隙产状对连通性的影响第131-133页
        6.3.2 裂隙尺寸对连通性的影响第133-134页
    6.4 岩体三维连通性参数的尺寸效应和空间效应第134-137页
第7章 结论与建议第137-139页
    7.1 结论第137-138页
    7.2 建议第138-139页
参考文献第139-151页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第151-153页
致谢第153页

论文共153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服从Pareto分布的更新过程及排队论的仿真研究
下一篇:矩形与阶梯形光栅正反问题数值算法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