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4-26页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第14-15页 |
1.2 研究现状 | 第15-21页 |
1.2.1 可重构寄存器文件概述 | 第15-18页 |
1.2.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8-21页 |
1.3 论文研究内容和创新点 | 第21-23页 |
1.3.1 论文的主要工作 | 第21-22页 |
1.3.2 论文的创新点 | 第22-23页 |
1.4 论文组织结构 | 第23-26页 |
第二章 面向分组密码算法的可重构处理器设计 | 第26-46页 |
2.1 前言 | 第26页 |
2.2 分组密码算法特征 | 第26-35页 |
2.2.1 分组密码算法 | 第26-31页 |
2.2.2 分组密码特征 | 第31-35页 |
2.3 面向分组密码算法的可重构处理器设计模型 | 第35-43页 |
2.3.1 可重构密码处理器行为级模型 | 第36-38页 |
2.3.2 可重构密码处理器寄存器传输级模型 | 第38-43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43-46页 |
第三章 分组全互联的分布式全局寄存器文件研究 | 第46-68页 |
3.1 前言 | 第46页 |
3.2 研究现状分析 | 第46-47页 |
3.3 提出全局寄存器文件的性能模型 | 第47-55页 |
3.3.1 可重构计算软件流水的原语 | 第47-48页 |
3.3.2 可重构计算软件流水的性能评估 | 第48-50页 |
3.3.3 基于可重构计算软件流水的全局寄存器文件性能模型 | 第50-55页 |
3.4 基于可重构阵列结构与映射场景的全局寄存器文件性能评估 | 第55-60页 |
3.4.1 面向有限重构阵列规模与可变全局寄存器文件深度的性能评估 | 第55-56页 |
3.4.2 面向有限重构阵列规模与可变全局寄存器文件宽度的性能评估 | 第56-58页 |
3.4.3 面向可变重构配置效率与可变全局寄存器文件深度的性能评估 | 第58-60页 |
3.5 一种基于面积效率优化的分布式全局寄存器文件结构的提出 | 第60-65页 |
3.5.1 性能约束下全局寄存器文件的面积分析 | 第60-62页 |
3.5.2 分布式全局寄存器文件结构的优化设计 | 第62-65页 |
3.6 实验与分析 | 第65-67页 |
3.7 本章小结 | 第67-68页 |
第四章 多端口统一结构的跨域寄存器文件研究 | 第68-84页 |
4.1 前言 | 第68页 |
4.2 研究现状分析 | 第68-69页 |
4.3 面向多种分组密码算法的S-box约束研究 | 第69-73页 |
4.3.1 S-box的算法特征分析 | 第69-72页 |
4.3.2 S-box对局部寄存器文件的设计约束 | 第72-73页 |
4.4 一种多端口统一结构的跨域寄存器文件的提出 | 第73-82页 |
4.4.1 寄存器文件的面积表达式 | 第73-75页 |
4.4.2 寄存器文件的面积参数分析 | 第75-77页 |
4.4.3 S-box特征约束下的架构参数探索 | 第77-79页 |
4.4.4 多端口统一结构的跨域寄存器结构设计 | 第79-82页 |
4.5 实验与分析 | 第82-83页 |
4.6 本章小结 | 第83-84页 |
第五章 基于混合寄存器文件的可重构密码处理器实现与分析 | 第84-102页 |
5.1 前言 | 第84页 |
5.2 可重构密码处理器硬件结构设计 | 第84-92页 |
5.2.1 可重构计算单元结构设计 | 第84-87页 |
5.2.2 可重构寄存器文件设计 | 第87-88页 |
5.2.3 可重构阵列互联单元 | 第88-89页 |
5.2.4 可重构密码阵列结构设计 | 第89-91页 |
5.2.5 可重构密码处理器结构设计 | 第91-92页 |
5.3 可重构密码处理器验证及物理设计 | 第92-95页 |
5.3.1 可重构密码处理器的FPGA验证 | 第92-94页 |
5.3.2 可重构密码处理器的物理设计 | 第94-95页 |
5.4 可重构混合寄存器文件架构的对比与分析 | 第95-98页 |
5.4.1 混合寄存器文件的性能对比 | 第95-96页 |
5.4.2 混合寄存器文件的面积对比 | 第96-97页 |
5.4.3 混合寄存器文件的面积效率对比 | 第97-98页 |
5.5 可重构密码处理器的对比分析 | 第98-100页 |
5.5.1 多种算法在可重构密码处理器的实验结果对比 | 第98-99页 |
5.5.2 与多种计算平台的实验结果对比 | 第99-100页 |
5.6 本章小结 | 第100-102页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第102-104页 |
6.1 总结 | 第102-103页 |
6.2 展望 | 第103-104页 |
致谢 | 第104-106页 |
参考文献 | 第106-112页 |
博士阶段获得的研究成果 | 第112-11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