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2-4页 |
abstract | 第4-6页 |
1 引言 | 第9-19页 |
1.1 研究的背景 | 第9-10页 |
1.2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10页 |
1.3 研究现状 | 第10-15页 |
1.3.1 国外研究综述 | 第10-12页 |
1.3.2 国内研究综述 | 第12-15页 |
1.4 研究设计 | 第15-19页 |
1.4.1 研究方法 | 第15-17页 |
1.4.2 研究的基本框架 | 第17-19页 |
2 现实的社会建构理论 | 第19-35页 |
2.1 作为社会建构对象的现实 | 第19-25页 |
2.1.1 日常生活现实的建构基础——日常生活世界 | 第19-22页 |
2.1.2 日常生活现实 | 第22-23页 |
2.1.3 理解日常生活现实的基础——知识 | 第23-25页 |
2.2 构建客观生活世界 | 第25-29页 |
2.2.1 制度世界的构建 | 第25-27页 |
2.2.2 符号象征意义共同体的社会构建 | 第27-28页 |
2.2.3 社会关系与制度秩序的构建 | 第28-29页 |
2.3 建构主观意识现实 | 第29-33页 |
2.3.1 初级社会化——被动的现实建构 | 第30-31页 |
2.3.2 独立自我与合法化框架的建构 | 第31-32页 |
2.3.3 次级社会化——主动的现实建构 | 第32-33页 |
2.4 理论总结与不足 | 第33-35页 |
3 中国城市新白领的日常生活现实 | 第35-46页 |
3.1 传统与现代并存的中国社会 | 第35-41页 |
3.1.1 社会传统的现代遗留 | 第35-38页 |
3.1.2 全面且深入的社会转型 | 第38-41页 |
3.2 转型期的城市新白领 | 第41-46页 |
3.2.1 城市新白领的形成与界定 | 第41-43页 |
3.2.2 城市新白领的群体特征 | 第43-44页 |
3.2.3 城市新白领的日常生活现实 | 第44-46页 |
4 个案:白领李静的生活经历 | 第46-84页 |
4.1 李静面对的客观生活世界 | 第46-60页 |
4.1.1 文化氛围:社会符号象征意义共同体 | 第46-49页 |
4.1.2 居住条件:个体面对的物质世界 | 第49-52页 |
4.1.3 谋生情况:社会制度世界的影响 | 第52-57页 |
4.1.4 交友互动:围绕个体的社会关系 | 第57-60页 |
4.2 李静建构的主观现实 | 第60-77页 |
4.2.1 “没经验”与“有经验”:客观世界的内化 | 第60-66页 |
4.2.2 “没完没了”的“加班”:个体需求与生活世界的冲突 | 第66-69页 |
4.2.3 “频繁”的“换工作”:对现实的解构与重构 | 第69-74页 |
4.2.4 “坚持”与“体会生活”:对自我的期望 | 第74-77页 |
4.3 李静对自身日常生活的建构 | 第77-84页 |
4.3.1 建构的根本目的 | 第77-78页 |
4.3.2 建构的影响因素 | 第78-81页 |
4.3.3 建构遵循的逻辑 | 第81-84页 |
5 结束语 | 第84-88页 |
5.1 日常生活的困惑 | 第84-85页 |
5.2 日常生活的反思 | 第85-86页 |
5.3 缺憾与不足 | 第86-88页 |
附录 | 第88-89页 |
参考文献 | 第89-94页 |
后记 | 第94-9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