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4-5页 |
| Abstract | 第5-6页 |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29页 |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10-11页 |
| 1.2 沼气工程发展现状 | 第11-16页 |
| 1.3 沼液的处理与利用 | 第16-20页 |
| 1.4 沼液对种子萌发与幼苗重建的影响 | 第20-26页 |
| 1.5 研究内容和方法 | 第26-29页 |
| 第二章 不同原料的沼液对玉米种子萌发与幼苗重建的影响 | 第29-46页 |
| 2.1 引言 | 第29页 |
| 2.2 实验材料与方法 | 第29-32页 |
| 2.3 不同来源沼液的理化性质 | 第32页 |
| 2.4 不同来源沼液对玉米种子吸胀和萌发效果的影响 | 第32-35页 |
| 2.5 不同来源沼液对玉米幼苗根芽伸长和种子根形成的影响 | 第35页 |
| 2.6 不同来源沼液对玉米幼苗物质累积的影响 | 第35-37页 |
| 2.7 不同来源沼液对玉米幼苗结构的影响 | 第37-38页 |
| 2.8 不同来源沼液对贮藏营养物质动员利用的影响 | 第38-40页 |
| 2.9 不同来源沼液对玉米种子内水解酶活的影响 | 第40-43页 |
| 2.10 不同来源沼液对玉米幼苗抗氧化酶活性的影响 | 第43-44页 |
| 2.11 本章小结 | 第44-46页 |
| 第三章 不同负荷的沼液对玉米种子萌发与幼苗重建的影响 | 第46-58页 |
| 3.1 引言 | 第46页 |
| 3.2 实验材料与方法 | 第46-47页 |
| 3.3 不同发酵负荷产生的沼液的理化性质 | 第47-48页 |
| 3.4 不同发酵负荷产生的沼液对玉米种子萌发效果的影响 | 第48-49页 |
| 3.5 不同发酵负荷产生的沼液对根芽伸长和种子根形成的影响 | 第49-50页 |
| 3.6 不同发酵负荷产生的沼液对根芽物质累积的影响 | 第50-52页 |
| 3.7 不同发酵负荷产生的沼液对玉米幼苗结构的影响 | 第52页 |
| 3.8 不同发酵负荷产生的沼液对贮藏营养物质动员利用的影响 | 第52-54页 |
| 3.9 不同发酵负荷产生的沼液对玉米种子内水解酶活的影响 | 第54-56页 |
| 3.10 不同发酵负荷产生的沼液对玉米幼苗抗氧化酶活性的影响 | 第56-57页 |
| 3.11 本章小结 | 第57-58页 |
| 第四章 不同处理后的沼液对玉米种子萌发与幼苗重建的影响 | 第58-72页 |
| 4.1 引言 | 第58页 |
| 4.2 实验材料与方法 | 第58-59页 |
| 4.3 不同处理后的沼液的理化性质 | 第59-61页 |
| 4.4 不同处理后的沼液对玉米种子萌发效果的影响 | 第61-64页 |
| 4.5 不同处理后的沼液对根芽伸长和种子根形成的影响 | 第64-65页 |
| 4.6 不同处理后的沼液对根芽物质累积的影响 | 第65-68页 |
| 4.7 不同处理后的沼液对玉米幼苗结构的影响 | 第68-69页 |
| 4.8 不同处理后的沼液对玉米种子干物质利用率的影响 | 第69-70页 |
| 4.9 本章小结 | 第70-72页 |
| 第五章 沼液对种子萌发与幼苗重建的影响在种子内的滞留性 | 第72-79页 |
| 5.1 引言 | 第72页 |
| 5.2 实验材料与方法 | 第72-73页 |
| 5.3 在沼液中吸胀后干燥至原重对玉米种子萌发效果的影响 | 第73-75页 |
| 5.4 在沼液中吸胀后干燥至原重对根芽伸长和种子根形成的影响 | 第75-76页 |
| 5.5 在沼液中吸胀后干燥至原重对根芽物质累积的影响 | 第76-77页 |
| 5.6 在沼液中吸胀后干燥至原重对玉米幼苗结构的影响 | 第77-78页 |
| 5.7 在沼液中吸胀后干燥至原重对玉米种子干物质利用率的影响 | 第78页 |
| 5.8 本章小结 | 第78-79页 |
| 第六章 土壤活动对沼液施用后土壤理化性质及玉米种子萌发与幼苗重建的影响 | 第79-91页 |
| 6.1 引言 | 第79页 |
| 6.2 实验材料与方法 | 第79-81页 |
| 6.3 玉米种子的出苗情况 | 第81-83页 |
| 6.4 玉米幼苗根和苗的生长情况 | 第83-84页 |
| 6.5 玉米幼苗根和苗的物质累积情况 | 第84-86页 |
| 6.6 玉米幼苗的根苗结构 | 第86页 |
| 6.7 玉米幼苗叶绿素的合成情况 | 第86-87页 |
| 6.8 玉米种子的干物质利用情况 | 第87-88页 |
| 6.9 土壤理化性质的变化 | 第88-89页 |
| 6.10 本章小结 | 第89-91页 |
| 第七章 结论与建议 | 第91-93页 |
| 7.1 主要结论 | 第91-92页 |
| 7.2 创新点 | 第92页 |
| 7.3 进一步研究建议 | 第92-93页 |
| 参考文献 | 第93-110页 |
| 致谢 | 第110-111页 |
| 作者简介 | 第111-11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