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谢 | 第5-6页 |
摘要 | 第6-8页 |
Abstract | 第8-9页 |
1 绪论 | 第16-30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7-18页 |
1.2 新一代蜂窝移动通信系统的主要性能指标和关键技术 | 第18-24页 |
1.2.1 主要性能指标 | 第18-19页 |
1.2.2 关键技术 | 第19-21页 |
1.2.3 认知无线电 | 第21-22页 |
1.2.4 异构蜂窝网络 | 第22-24页 |
1.3 研究意义和内容 | 第24-27页 |
1.3.1 认知无线系统中支持时延敏感业务的信道接入 | 第25页 |
1.3.2 异构蜂窝网络时延及与系统其它性能折衷关系的分析 | 第25-27页 |
1.3.3 回程链路的时延性能和代价分析及基站关联设计 | 第27页 |
1.4 论文的主要贡献和结构安排 | 第27-30页 |
2 认知信道条件下支持时延敏感业务的信道接入方案设计与性能分析 | 第30-52页 |
2.1 系统模型 | 第31-32页 |
2.2 基于跳频的分布式信道接入方案 | 第32-37页 |
2.2.1 时隙结构 | 第33页 |
2.2.2 分布式信道协商 | 第33-34页 |
2.2.3 跳频式信道接入 | 第34-36页 |
2.2.4 两阶段信道接入的完整流程 | 第36-37页 |
2.3 信道协商阶段的平均等待时间分析 | 第37-41页 |
2.3.1 二维马尔可夫过程及其状态转移概率 | 第37-39页 |
2.3.2 一维马尔可夫过程及其状态转移概率 | 第39页 |
2.3.3 吸收马尔可夫过程及到达稳态的平均时间 | 第39-41页 |
2.4 信道接入阶段的有效容量分析 | 第41-44页 |
2.4.1 有效容量定义 | 第41页 |
2.4.2 跳频式信道接入的有效容量 | 第41-43页 |
2.4.3 有效容量的应用——最大有效容量和平均每信道能支持的次用户数 | 第43-44页 |
2.5 性能评估 | 第44-50页 |
2.5.1 平均最大等待时间 | 第44-46页 |
2.5.2 有效容量 | 第46-48页 |
2.5.3 最大有效容量和平均每信道能支持的次用户数 | 第48-50页 |
2.6 本章小结 | 第50-52页 |
3 异构蜂窝网络时延及与系统其它性能折衷关系的分析 | 第52-76页 |
3.1 异构蜂窝网络模型 | 第53-56页 |
3.1.1 用户关联和基站激活模型 | 第54-56页 |
3.1.2 调度和传输模型 | 第56页 |
3.2 异构蜂窝网络的及时吞吐量 | 第56-61页 |
3.2.1 用户及时吞吐量与单位面积及时吞吐量 | 第57-58页 |
3.2.2 主要结果 | 第58-60页 |
3.2.3 一些特例 | 第60-61页 |
3.3 异构蜂窝网络的本地时延 | 第61-65页 |
3.3.1 一般情况和主要结果 | 第61-63页 |
3.3.2 一些特例 | 第63-65页 |
3.4 密集同构蜂窝网络时延与代价的最优折衷 | 第65-67页 |
3.5 性能评估 | 第67-75页 |
3.5.1 用户及时吞吐量和本地时延的验证与评估 | 第68-69页 |
3.5.2 关联偏置 | 第69-72页 |
3.5.3 时延与可靠性、代价等的折衷关系 | 第72-75页 |
3.6 本章小结 | 第75-76页 |
4 异构回程的时延性能和代价分析及基站关联优化 | 第76-104页 |
4.1 回程模型 | 第77-81页 |
4.1.1 网络模型 | 第77-78页 |
4.1.2 时延模型 | 第78-81页 |
4.1.3 代价模型 | 第81页 |
4.2 回程链路的时延性能分析 | 第81-89页 |
4.2.1 回程链路的平均时延 | 第82-83页 |
4.2.2 限定时延下的传输成功概率 | 第83-85页 |
4.2.3 性能评估 | 第85-89页 |
4.3 回程代价分析 | 第89-91页 |
4.4 回程感知的基站关联策略 | 第91-102页 |
4.4.1 平均网络时延 | 第92-95页 |
4.4.2 基站关联策略 | 第95-96页 |
4.4.3 性能评估 | 第96-102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102-104页 |
5 总结与展望 | 第104-108页 |
5.1 本文工作总结 | 第104-105页 |
5.2 未来工作展望 | 第105-108页 |
附录 | 第108-114页 |
参考文献 | 第114-124页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参研项目和主要成果 | 第124-126页 |
简历 | 第12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