催化烟气轮机叶片断裂失效分析及预防措施
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1-22页 |
1.1 烟机的基本原理和结构 | 第11-12页 |
1.1.1 基本原理 | 第11页 |
1.1.2 烟机的结构 | 第11-12页 |
1.2 烟机叶片失效概述 | 第12-17页 |
1.2.1 基本情况介绍 | 第12-15页 |
1.2.2 故障经过 | 第15-16页 |
1.2.3 本课题的研究意义 | 第16-17页 |
1.3 国内外叶片失效概述 | 第17-22页 |
第2章 叶片失效分析 | 第22-49页 |
2.1 宏观检查 | 第22-23页 |
2.2 化学成分分析 | 第23-25页 |
2.3 冲击试验和硬度测试 | 第25页 |
2.4 金相检查 | 第25-29页 |
2.4.1 非金属杂质物判定 | 第25-26页 |
2.4.2 微组织分析 | 第26-29页 |
2.5 断口分析 | 第29-38页 |
2.5.1 宏观断口 | 第30-31页 |
2.5.2 微观断口 | 第31-35页 |
2.5.3 腐蚀产物分析 | 第35-38页 |
2.6 腐蚀凹坑的可能成因 | 第38-48页 |
2.6.1 烟气组成分析 | 第38-39页 |
2.6.2 低温热腐蚀 | 第39-40页 |
2.6.3 高温氧腐蚀 | 第40-42页 |
2.6.4 高温硫腐蚀 | 第42-44页 |
2.6.5 催化剂颗粒冲蚀 | 第44-48页 |
2.7 小结 | 第48-49页 |
第3章 动叶片应力计算和对比 | 第49-60页 |
3.1 烟机动叶片应力计算和疲劳寿命分析 | 第49-52页 |
3.1.1 目的与范围 | 第49页 |
3.1.2 计算依据 | 第49页 |
3.1.3 有限元模型及应力计算 | 第49-50页 |
3.1.4 叶片疲劳寿命预估 | 第50-52页 |
3.1.5 疲劳寿命分析小结 | 第52页 |
3.2 讨论 | 第52-54页 |
3.3 高桥使用国产和进口叶片的对比 | 第54-59页 |
3.3.1 运行概况对比 | 第54-55页 |
3.3.2 宏观检查对比 | 第55页 |
3.3.3 冲击值对比 | 第55-56页 |
3.3.4 硬度对比 | 第56-57页 |
3.3.5 金相 | 第57页 |
3.3.6 化学成分对比 | 第57-58页 |
3.3.7 力学性能对比 | 第58-59页 |
3.3.8 涂层对比 | 第59页 |
3.3.9 对比总结 | 第59页 |
3.4 小结 | 第59-60页 |
第4章 操作因素分析 | 第60-70页 |
4.1 硫腐蚀操作因素分析 | 第60-65页 |
4.1.1 焦炭产率分析 | 第61-62页 |
4.1.2 焦中含硫量分析 | 第62-64页 |
4.1.3 再生器操作变量探讨 | 第64页 |
4.1.4 催化剂类型的影响 | 第64-65页 |
4.2 冲刷腐蚀操作因素分析 | 第65-69页 |
4.2.1 烟机进口催化剂颗粒浓度分析 | 第65-66页 |
4.2.2 催化剂粒子的粉碎机制 | 第66页 |
4.2.3 结垢轻微原因分析 | 第66-67页 |
4.2.4 粒子粒径分析 | 第67-69页 |
4.3 小结 | 第69-70页 |
第5章 改进措施 | 第70-80页 |
5.1 烟气轮机长寿命运行讨论 | 第70页 |
5.2 工艺改进措施 | 第70-75页 |
5.2.1 降低烟气中SOx的措施 | 第70-74页 |
5.2.2 控制冲刷的措施 | 第74-75页 |
5.2.3 加强烟机运行管理 | 第75页 |
5.3 叶片新涂层设计 | 第75-78页 |
5.4 小结 | 第78-80页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第80-82页 |
6.1 结论 | 第80页 |
6.2 展望 | 第80-82页 |
参考文献 | 第82-86页 |
致谢 | 第8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