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页 |
第1章 前言 | 第10-14页 |
1.1 研究课题背景 | 第10-11页 |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11页 |
1.4 研究内容 | 第11-12页 |
1.5 研究主要方法 | 第12-13页 |
1.6 研究框架 | 第13-14页 |
第2章 文献综述 | 第14-34页 |
2.1 地域文化 | 第14-19页 |
2.1.1 地域文化概念 | 第14-15页 |
2.1.2 地域文化形成原因 | 第15-17页 |
2.1.3 地域文化特征 | 第17-18页 |
2.1.4 赣南地域文化概述 | 第18页 |
2.1.5 赣南地域文化研究现状 | 第18-19页 |
2.2 文化基因 | 第19-23页 |
2.2.1 文化基因概念 | 第19-21页 |
2.2.2 文化基因特性和作用 | 第21-22页 |
2.2.3 赣南地域文化基因概述 | 第22-23页 |
2.3 旅游纪念品 | 第23-24页 |
2.3.1 概念和属性 | 第23-24页 |
2.3.2 分类和功能作用 | 第24页 |
2.4 国内外旅游纪念品设计分析 | 第24-31页 |
2.4.1 国外旅游纪念品发展现状 | 第24-28页 |
2.4.2 国内旅游纪念品设计现状 | 第28-30页 |
2.4.3 赣南旅游纪念品设计现状 | 第30-31页 |
2.5 赣南旅游纪念品存在问题及原因 | 第31-34页 |
2.5.1 赣南现有旅游纪念品存在的问题 | 第31-32页 |
2.5.2 赣南现有旅游纪念品存在问题的原因 | 第32-34页 |
第3章 赣南地域旅游纪念品开发设计几个思考问题 | 第34-39页 |
3.1 赣南地域文化基因在旅游纪念品设计中的传承 | 第34-37页 |
3.1.1 传承赣南地域文化基因的目的 | 第34页 |
3.1.2 传承赣南地域文化基因的意义 | 第34-35页 |
3.1.3 传承赣南地域文化基因的条件 | 第35-37页 |
3.2 基于赣南地域文化基因的旅游纪念品的开发创新探索 | 第37-39页 |
3.2.1 基于赣南地域文化基因的旅游纪念品传承与创新的关系 | 第37页 |
3.2.2 基于赣南地域文化基因的旅游纪念品开发创新本质 | 第37页 |
3.2.3 基于赣南地域文化基因的旅游纪念品开发创新方法 | 第37-39页 |
第4章 赣南地域文化基因探究 | 第39-48页 |
4.1 赣南地域文化基因构成分析 | 第39-44页 |
4.1.1 客家文化基因 | 第39-41页 |
4.1.2 红色文化基因 | 第41-43页 |
4.1.3 宋城文化基因 | 第43-44页 |
4.2 赣南地域文化基因特征分析 | 第44-45页 |
4.2.1 原始性 | 第44页 |
4.2.2 纯真性 | 第44页 |
4.2.3 爱国性 | 第44-45页 |
4.2.4 独特性 | 第45页 |
4.3 赣南文化基因的提取 | 第45-48页 |
4.3.1 赣南客家文化基因提取 | 第45-47页 |
4.3.2 赣南红色文化基因提取 | 第47页 |
4.3.3 赣南宋城文化基因提取 | 第47-48页 |
第5章 基于赣南地域文化的旅游纪念品设计 | 第48-65页 |
5.1 旅游纪念品的系统化构建 | 第48-51页 |
5.1.1 旅游纪念品系统化设计的概念 | 第48页 |
5.1.2 旅游纪念品的系统模型 | 第48-49页 |
5.1.3 旅游纪念品系统化设计流程 | 第49-51页 |
5.2 旅游纪念品的赣南文化题材定位 | 第51-53页 |
5.2.1 客家文化基因的融入 | 第52页 |
5.2.2 红色文化基因的融入 | 第52-53页 |
5.2.3 宋城文化基因的融入 | 第53页 |
5.3 赣南旅游纪念品系列设计实践 | 第53-65页 |
5.3.1 “赣南印象”女包设计 | 第53-56页 |
5.3.2 “乡土”床单设计 | 第56-58页 |
5.3.3 “赣南之夜”台灯设计 | 第58-61页 |
5.3.4 “革命爱情”T恤设计 | 第61-62页 |
5.3.5 “情系赣南”邮票设计 | 第62-63页 |
5.3.6 “玩转赣南”魔方设计 | 第63-65页 |
结论 | 第65-66页 |
参考文献 | 第66-68页 |
致谢 | 第68-69页 |
附件 | 第69-7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