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1 绪论 | 第14-42页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第14-18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14-16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16-18页 |
1.2 国内外相关工作研究进展 | 第18-28页 |
1.2.1 国外相关工作研究进展 | 第18-21页 |
1.2.2 国内相关工作研究进展 | 第21-28页 |
1.3 本文主要研究思路和研究内容 | 第28-30页 |
1.3.1 研究思路 | 第28-29页 |
1.3.2 研究内容 | 第29-30页 |
1.4 生态文明建设公众参与的基本范畴及价值 | 第30-42页 |
1.4.1 生态文明建设公众参与的基本范畴 | 第30-39页 |
1.4.2 生态文明建设公众参与的价值 | 第39-42页 |
2 生态文明建设公众参与的理论依据 | 第42-55页 |
2.1 马克思主义公众参与思想 | 第42-47页 |
2.1.1 马克思和恩格斯的公众参与思想 | 第42-43页 |
2.1.2 列宁的公众参与思想 | 第43-44页 |
2.1.3 中国马克思主义者的公众参与思想 | 第44-47页 |
2.2 民主行政理论 | 第47-51页 |
2.2.1 参与民主理论 | 第47-48页 |
2.2.2 协商民主理论 | 第48-50页 |
2.2.3 中国的协商民主理论 | 第50-51页 |
2.3 环境权与环境公共财产信托理论 | 第51-55页 |
2.3.1 环境权理论 | 第51-52页 |
2.3.2 环境公共财产理论 | 第52-53页 |
2.3.3 环境公共财产信托理论 | 第53-55页 |
3 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公众参与的组织与实现 | 第55-80页 |
3.1 公众参与的主体模式 | 第55-64页 |
3.1.1 个人 | 第55-58页 |
3.1.2 生态文明建设NGO | 第58-63页 |
3.1.3 底层抗议群众与个人自发组合 | 第63-64页 |
3.2 公众参与的实现形式 | 第64-73页 |
3.2.1 听证 | 第64-67页 |
3.2.2 宣传倡议 | 第67-70页 |
3.2.3 绿色消费 | 第70-73页 |
3.3 公众参与的主要内容 | 第73-80页 |
3.3.1 立法 | 第73-75页 |
3.3.2 行政决策 | 第75-77页 |
3.3.3 维权救济 | 第77-80页 |
4 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公众参与存在的问题 | 第80-91页 |
4.1 公众参与的主体力量发挥不足 | 第80-83页 |
4.1.1 个人参与力量分散 | 第80-81页 |
4.1.2 NGO数量少规模小 | 第81-82页 |
4.1.3 NGO参与事项范围狭窄 | 第82-83页 |
4.2 公众参与的形式有所欠缺 | 第83-87页 |
4.2.1 公众参与形式的层次偏低 | 第83-84页 |
4.2.2 公众参与形式的制度化程度低 | 第84-86页 |
4.2.3 公众自发组织的参与数量少 | 第86-87页 |
4.3 公众参与的内容不够均衡 | 第87-91页 |
4.3.1 公众参与立法程度不够 | 第87-88页 |
4.3.2 公众参与行政决策领域有限 | 第88-89页 |
4.3.3 公众参与维权救济效果不佳 | 第89-91页 |
5 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公众参与存在问题的成因分析 | 第91-108页 |
5.1 公众参与意识淡漠 | 第91-95页 |
5.1.1 民主意识不强 | 第91-92页 |
5.1.2 自发参与意识不足 | 第92-94页 |
5.1.3 源头参与意识匮乏 | 第94-95页 |
5.2 NGO设立和运行机制不良 | 第95-98页 |
5.2.1 NGO设立登记条件门槛过高 | 第95-96页 |
5.2.2 NGO独立性差 | 第96-97页 |
5.2.3 NGO经费不足 | 第97-98页 |
5.3 公众参与的制度保障不力 | 第98-108页 |
5.3.1 听证可操作性差 | 第99-100页 |
5.3.2 公众参与的信息渠道不畅 | 第100-104页 |
5.3.3 公众参与立法和行政决策的权利实现举步维艰 | 第104-105页 |
5.3.4 公众参与环境公益诉讼的主体范围狭窄 | 第105-108页 |
6 促进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公众参与的对策建议 | 第108-130页 |
6.1 提升公众的参与意识 | 第108-115页 |
6.1.1 多角度培育公众参与意识 | 第108-110页 |
6.1.2 分层次培育公众参与意识 | 第110-112页 |
6.1.3 运用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培育公众参与意识 | 第112-115页 |
6.2 完善NGO设立和运行机制 | 第115-119页 |
6.2.1 放宽NGO设立登记条件 | 第115-117页 |
6.2.2 维护NGO的独立性 | 第117-118页 |
6.2.3 确保NGO经费来源充足 | 第118-119页 |
6.3 强化公众参与的制度保障 | 第119-130页 |
6.3.1 健全听证制度 | 第119-121页 |
6.3.2 完善信息公开制度 | 第121-126页 |
6.3.3 明确公众参与立法和行政决策的具体权限 | 第126-127页 |
6.3.4 拓宽环境公益诉讼主体范围 | 第127-130页 |
7 结论与展望 | 第130-135页 |
7.1 结论 | 第130-132页 |
7.2 创新点 | 第132-133页 |
7.3 展望 | 第133-135页 |
参考文献 | 第135-144页 |
附录A 全国生态文明意识调查研究报告 | 第144-153页 |
附录B 中国公众参与调查报告(2012) | 第153-156页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科研项目及科研成果 | 第156-158页 |
致谢 | 第158-159页 |
作者简介 | 第15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