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0-23页 |
1.1 选题背景与意义 | 第10-11页 |
1.2 研究问题 | 第11-12页 |
1.3 研究方法 | 第12-13页 |
1.4 文献综述 | 第13-19页 |
1.4.1 国内研究 | 第13-16页 |
1.4.2 国外研究 | 第16-19页 |
1.5 相关理论框架 | 第19-23页 |
1.5.1 形象修复理论 | 第19-22页 |
1.5.2 危机传播的阶段性 | 第22-23页 |
第2章 涉警舆情危机及其类型 | 第23-28页 |
2.1 涉警舆情危机的定义 | 第23页 |
2.2 涉警舆情危机的特点 | 第23-24页 |
2.3 涉警舆情危机的演化阶段 | 第24-25页 |
2.4 涉警舆情危机的类型 | 第25-28页 |
2.4.1 警方信息传播处理不当所致的舆情危机 | 第26页 |
2.4.2 警媒矛盾所致的舆情危机 | 第26页 |
2.4.3 警务人员执法不当或行为失范所致的舆情危机 | 第26-28页 |
第3章 “深圳 5·26 特大交通事故”中的形象修复 | 第28-40页 |
3.1 事件概述 | 第28页 |
3.2 危机预警阶段:直面质疑缺位 形象维护失效 | 第28-31页 |
3.3 危机处置阶段:“否认”“沟通”“引导”联合策略 | 第31-33页 |
3.3.1 “否认”策略:充分的证据做支撑 | 第31-32页 |
3.3.2 “沟通”策略:“微访谈”与“微答疑”与网民互动 | 第32-33页 |
3.3.3 “引导”策略:媒体引导与第三方引导结合 | 第33页 |
3.4 危机恢复阶段:及时补偿 长效修复 | 第33-35页 |
3.5 深圳警方的形象修复分析总结 | 第35-40页 |
3.5.1 承担责任原则 | 第36页 |
3.5.2 真诚沟通原则 | 第36页 |
3.5.3 速度第一原则 | 第36-37页 |
3.5.4 系统运行原则 | 第37页 |
3.5.5 权威证实原则 | 第37-40页 |
第4章 其他类型涉警舆情危机的形象修复 | 第40-47页 |
4.1 “深圳记者暗访警察吃娃娃鱼被打”事件中的形象修复 | 第40-42页 |
4.1.1 “表达悔意”策略:诚意不足错失抑制舆情时机 | 第40-41页 |
4.1.2 “消减敌意”策略:“弱化负面效果”与“做出补偿” | 第41-42页 |
4.2 “深圳警察查女孩身份证”事件中的形象修复 | 第42-46页 |
4.2.1 “表达悔意”策略:态度诚恳 一分为二看问题 | 第43-45页 |
4.2.2 “修正行为”策略:重塑警方执法形象 | 第45-46页 |
4.3 总结 | 第46-47页 |
第5章 涉警舆情危机传播中的形象修复应用 | 第47-55页 |
5.1 不同类型危机的形象修复 | 第47-51页 |
5.1.1 否定策略:击破传言 证据优先 | 第47-48页 |
5.1.2 规避策略:明确回应 源头规避 | 第48-49页 |
5.1.3 悔意策略:修正担责 理性客观 | 第49-51页 |
5.2 危机不同阶段的形象修复 | 第51-54页 |
5.2.1 危机预警阶段:及时研判 萌芽修正 | 第51-52页 |
5.2.2 危机处置前期:调查真相 展现态度 | 第52页 |
5.2.3 危机处置后期:真诚沟通 加强引导 | 第52-53页 |
5.2.4 危机恢复阶段:主动策划 长效修复 | 第53-54页 |
5.3 形象修复策略在涉警舆情危机传播中的适用性 | 第54-55页 |
第6章 结语 | 第55-57页 |
参考文献 | 第57-61页 |
致谢 | 第61-62页 |
附录 | 第6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