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8页 |
引言 | 第8-14页 |
一、问题的提出 | 第8页 |
二、国外问题教学研究 | 第8-10页 |
三、目前我国的问题教学研究情况 | 第10-12页 |
四、关于问题教学的评价 | 第12-13页 |
五、研究思路和方法 | 第13-14页 |
第一章 问题教学的依据和实施意义 | 第14-24页 |
第一节 问题教学的依据 | 第14-19页 |
一、理论依据 | 第14-16页 |
二、现实依据 | 第16-18页 |
三、对思想品德课问题教学的有益启示 | 第18-19页 |
第二节 实施意义 | 第19-24页 |
一、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 第19-20页 |
二、提升教师专业素养 | 第20-22页 |
三、优化思品课育人功能 | 第22-24页 |
第二章 初中思想品德课实施问题教学存在的问题 | 第24-32页 |
第一节 教学过程中教师存在的问题 | 第24-29页 |
一、教师轻视思想品德课,眼中少有问题 | 第24页 |
二、教师轻视问题教学研究,学科素养有限 | 第24-25页 |
三、教师缺乏开展问题教学的有效技术方法 | 第25-26页 |
四、教师缺少教学研究,问题教学水平有待提高 | 第26-29页 |
第二节 教学过程中学生存在的问题 | 第29-32页 |
一、学习目标不明确,学生缺少问题意识 | 第29页 |
二、自身阅历和对社会生活体悟的欠缺致使学生不会提问题 | 第29-30页 |
三、学科考评形式的缺陷导致学生不愿提问题 | 第30页 |
四、学生解题能力不高,不会解题 | 第30-32页 |
第三章 初中思想品德课问题教学的实施途径 | 第32-52页 |
第一节 准确把握初中思想品德课问题教学的特点 | 第32-39页 |
一、把握思想品德课教学对象的特点 | 第32-33页 |
二、把握思想品德课的性质和特点 | 第33-35页 |
三、把握问题教学的特点 | 第35-39页 |
第二节 深刻领悟初中思想品德课问题教学的要求 | 第39-44页 |
一、问题设计:情境感悟、激发兴趣 | 第39-40页 |
二、问题的引出:教师设疑、学生提问 | 第40-42页 |
三、问题解决:互助合作、互动释疑(生生互动、师生互动) | 第42页 |
四、评价反馈:自评互评、深化领悟 | 第42-44页 |
第三节 悉心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 第44-47页 |
一、引领学生观察、思考、判断、选择 | 第44页 |
二、指导学生学会联系、比较、质疑、分析 | 第44-46页 |
三、教会学生学会运用迁移、解决问题 | 第46-47页 |
第四节 努力提升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师的专业素养 | 第47-52页 |
一、钻研理论文本(课程标准、教材、理论动态),做到心中有书 | 第47页 |
二、了解学生思想认识状况,做到心中有人 | 第47-48页 |
三、熟悉社会热点问题,做到心中有据 | 第48-49页 |
四、选择适当教学方法,做到心中有法 | 第49-52页 |
附录1 思品课问题教学预学教一体化教案设计 | 第52-55页 |
附录2 《思想品德》课学习情况调查表 | 第55-57页 |
参考文献 | 第57-59页 |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 第59-60页 |
致谢 | 第6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