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页 |
第一章 前言 | 第9-24页 |
1.1 概述 | 第9-11页 |
1.2 半乳糖氧化酶简介 | 第11-13页 |
1.3 半乳糖氧化酶的结构模拟 | 第13-17页 |
1.3.1 Salen配体 | 第13-15页 |
1.3.2 Tripodal配体 | 第15页 |
1.3.3 TACN类配体 | 第15-16页 |
1.3.4 氢三(吡唑基)硼酸盐 | 第16-17页 |
1.4 半乳糖氧化酶模型催化醇反应 | 第17-22页 |
1.4.1 硝酰基自由基催化醇氧化 | 第17-18页 |
1.4.2 不含硝酰自由基的铜基催化醇氧化 | 第18-20页 |
1.4.3 铜/硝酰基自由基催化醇氧化 | 第20-22页 |
1.5 本论文研究内容及意义 | 第22-24页 |
第二章 实验用品及操作 | 第24-31页 |
2.1 实验用品 | 第24-26页 |
2.1.1 主要药品和试剂 | 第24-26页 |
2.1.2 实验仪器和设备 | 第26页 |
2.2 溶剂无水无氧处理方法 | 第26-27页 |
2.3 实验操作 | 第27-31页 |
2.3.1 晶体的培养方法 | 第27-28页 |
2.3.2 核磁共振样品的制备 | 第28页 |
2.3.3 紫外样品的制备 | 第28页 |
2.3.4 红外样品的制备 | 第28-29页 |
2.3.5 气相色谱 | 第29页 |
2.3.6 气-质联用 | 第29页 |
2.3.7 电化学实验 | 第29-31页 |
第三章 基于含酚的Tripodal配体/Cu(Ⅱ)有氧氧化醇及其催化机理研究 | 第31-58页 |
3.1 引言 | 第31-32页 |
3.2 实验部分 | 第32-57页 |
3.2.1 配体的设计,合成与表征 | 第32-36页 |
3.2.1.1 3 -叔丁基2羟基苯甲醛(A)的制备 | 第33-34页 |
3.2.1.2 3-三氟甲基2羟基苯甲醛(B)的制备 | 第34页 |
3.2.1.3 3-叔丁基2羟基苄基胺甲基吡啶(C)的制备 | 第34页 |
3.2.1.4 3-三氟甲基2羟基苄基胺甲基吡啶(D)的制备 | 第34-35页 |
3.2.1.5 配体H_2L_1的制备 | 第35页 |
3.2.1.6 配体H_2L_2的制备 | 第35-36页 |
3.2.1.7 配体H_2L_3的制备 | 第36页 |
3.2.1.8 配体HL_4的制备 | 第36页 |
3.2.2 配合物的合成与表征 | 第36-48页 |
3.2.2.1 铜配合物1的合成 | 第37-38页 |
3.2.2.2 铜配合物2的合成 | 第38页 |
3.2.2.3 铜配合物3的合成 | 第38页 |
3.2.2.4 铜配合物4的合成 | 第38页 |
3.2.2.5 铜配合物5的合成 | 第38页 |
3.2.2.6 铜配合物6的合成 | 第38-39页 |
3.2.2.7 铜配合物7的合成 | 第39页 |
3.2.2.8 铜配合物8的合成 | 第39页 |
3.2.2.9 紫外光谱 | 第39-40页 |
3.2.2.10 晶体结构 | 第40-46页 |
3.2.2.11 电化学性质 | 第46-47页 |
3.2.2.12 电导率 | 第47-48页 |
3.2.3 铜配合物催化醇氧化的研究 | 第48-57页 |
3.2.3.1 醛的定量分析 | 第48-49页 |
3.2.3.2 醇的催化氧化实验 | 第49-53页 |
3.2.3.3 机理探讨 | 第53-57页 |
3.3 结论 | 第57-58页 |
第四章 二齿配体/Cu(Ⅰ)有氧氧化醇的研究 | 第58-69页 |
4.1 引言 | 第58-59页 |
4.2 醇的催化氧化实验 | 第59-68页 |
4.2.1 正辛醛的定量分析 | 第59-60页 |
4.2.2 正辛醇催化实验步骤 | 第60页 |
4.2.3 正辛醇催化氧化条件优化 | 第60-62页 |
4.2.4 底物拓展 | 第62-64页 |
4.2.5 催化机理的初步探讨 | 第64-68页 |
4.3 结论 | 第68-69页 |
致谢 | 第69-70页 |
参考文献 | 第70-78页 |
附录 | 第78-103页 |
附录一 铜簇化合物的合成 | 第78-84页 |
S1.1 铜配合物SA的合成与表征 | 第78-80页 |
S1.1.1 配合物SA的合成 | 第78-79页 |
S1.1.2 醇的氧化 | 第79页 |
S1.1.3 电导率 | 第79页 |
S1.1.4 紫外 | 第79-80页 |
S1.1.5 电化学 | 第80页 |
S1.2 铜配合物SB、SC、SD和SE的合成与表征 | 第80-84页 |
S1.2.1 配合物SB的合成与表征 | 第80-81页 |
S1.2.2 配合物SC和SD的合成与表征 | 第81-82页 |
S1.2.3 配合物SE的合成与表征 | 第82-83页 |
S1.2.4 结果与讨论 | 第83-84页 |
附录二 卡宾类有机化合物的合成 | 第84-88页 |
S2.1 化合物S1的合成 | 第84页 |
S2.2 化合物S2的合成 | 第84-85页 |
S2.3 化合物S3的合成 | 第85页 |
S2.4 化合物S4的合成 | 第85-86页 |
S2.5 化合物S5的合成 | 第86页 |
S2.6 化合物S6的合成 | 第86-87页 |
S2.7 化合物S7的合成 | 第87页 |
S2.8 化合物S8的合成 | 第87-88页 |
附录三 相关化合物的谱图 | 第88-103页 |
攻读硕士期间的研究成果 | 第10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