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3-5页 |
| Abstract | 第5-7页 |
| 第1章 绪论 | 第10-18页 |
| 1.1 研究背景 | 第10-11页 |
| 1.1.1 信息化教育进程要求师范生具备更高的技术能力 | 第10页 |
| 1.1.2 信息技术与教学正在向深度融合趋势发展 | 第10-11页 |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1-16页 |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1-13页 |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3-16页 |
| 1.3 研究意义 | 第16-17页 |
| 1.4 研究方法与思路 | 第17-18页 |
| 1.4.1 研究方法 | 第17页 |
| 1.4.2 研究思路 | 第17-18页 |
| 第2章 相关理论概述 | 第18-22页 |
| 2.1 相关概念阐述 | 第18-20页 |
| 2.1.1 师范生教育技术能力分析 | 第18页 |
| 2.1.2 TPACK理论 | 第18-20页 |
| 2.2 理论基础 | 第20-22页 |
| 2.2.1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 第20页 |
| 2.2.2 教师专业发展理论 | 第20-22页 |
| 第3章 师范生TPACK能力结构构成问卷调查 | 第22-42页 |
| 3.1 调查问卷的设计 | 第22-24页 |
| 3.1.1 调查对象的选定 | 第22页 |
| 3.1.2 调研目标及问卷设计 | 第22-23页 |
| 3.1.3 问卷设计的初始维度分析 | 第23-24页 |
| 3.2 调查问卷的实施 | 第24-26页 |
| 3.2.1 调查问卷的发放过程 | 第24-25页 |
| 3.2.2 调查问卷的信度效度分析 | 第25-26页 |
| 3.3 调查结果分析 | 第26-36页 |
| 3.3.1 调查对象的基本情况分析 | 第27页 |
| 3.3.2 数据综合处理结果分析 | 第27-28页 |
| 3.3.3 能力结构各主题要素关联分析 | 第28-36页 |
| 3.4 影响因子综合分析 | 第36-42页 |
| 3.4.1 量表类题目影响因子综合分析 | 第36-38页 |
| 3.4.2 主观题综合分析 | 第38-42页 |
| 第4章 师范生教育技术能力结构体系模型构建 | 第42-52页 |
| 4.1 师范生能力结构构建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 第42-43页 |
| 4.1.1 TPACK能力总体水平欠佳 | 第42页 |
| 4.1.2 师范生能力培养中理论与实践脱节 | 第42-43页 |
| 4.1.3 课程设置比例存在不合理现象 | 第43页 |
| 4.2 师范生教育技术能力结构体系构建原则 | 第43-44页 |
| 4.2.1 全面性原则 | 第43-44页 |
| 4.2.2 应用性原则 | 第44页 |
| 4.2.3 开放性原则 | 第44页 |
| 4.3 以TPACK为依托构建师范生能力结构体系新模型 | 第44-52页 |
| 4.3.1 基于TPACK的师范生教育技术能力新结构体系模型成分提取 | 第44-45页 |
| 4.3.2 基于TPACK的师范生教育技术能力新结构体系模型 | 第45-52页 |
| 第5章 基于TPACK的师范生教育技术能力结构优化建议 | 第52-57页 |
| 5.1 新结构模型的科学性论述 | 第52-54页 |
| 5.1.1 新结构体系模型构建的合理性 | 第52-53页 |
| 5.1.2 新结构体系模型的初步评价 | 第53-54页 |
| 5.2 师范生教育技术能力结构优化建议 | 第54-57页 |
| 5.2.1 优化师范生教育技术能力的发展课程 | 第54-55页 |
| 5.2.2 建立促进师范生教育技术能力发展的多元评价机制 | 第55页 |
| 5.2.3 以真实教学实践为依托,促进师范生TPACK能力发展 | 第55-57页 |
| 第6章 研究总结与展望 | 第57-59页 |
| 6.1 研究结论总结 | 第57页 |
| 6.2 研究的局限性和不足 | 第57-59页 |
| 参考文献 | 第59-63页 |
| 附录 | 第63-66页 |
| 在校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66-67页 |
| 致谢 | 第6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