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建筑科学论文--地下建筑论文--区域规划、城乡规划论文--城市规划论文--城市规划布局论文--工业区规划、商业区规划论文

产业升级视角下的高新区产业空间布局研究

摘要第4-5页
Abstract第5页
1 绪论第9-18页
    1.1 研究背景第9-10页
        1.1.1 产业升级符合我国经济“新常态”发展趋势第9页
        1.1.2 高新技术产业升级是增强国际竞争力的必然选择第9-10页
        1.1.3 高新区空间布局与产业升级的需求脱节第10页
    1.2 相关概念的界定第10-13页
        1.2.1 产业升级第10页
        1.2.2 高新技术产业第10-12页
        1.2.3 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第12-13页
        1.2.4 产业空间布局第13页
    1.3 研究目的及意义第13-14页
        1.3.1 研究目的第13-14页
        1.3.2 研究意义第14页
    1.4 研究对象及内容第14-15页
        1.4.1 研究对象第14页
        1.4.2 研究内容第14-15页
    1.5 研究思路、方法及研究框架第15-18页
        1.5.1 研究思路第15-16页
        1.5.2 研究方法第16页
        1.5.3 研究框架第16-18页
2 相关理论研究概述第18-28页
    2.1 产业园区发展相关理论第18-21页
        2.1.1 工业区位理论第18-19页
        2.1.2 产业集群理论第19-20页
        2.1.3 孵化器理论第20页
        2.1.4 精明增长理论第20-21页
    2.2 国内外相关研究概况第21-23页
        2.2.1 国外研究概况第21-22页
        2.2.2 国内研究概况第22-23页
        2.2.3 小结第23页
    2.3 国内外典型案例分析第23-28页
        2.3.1 新加坡裕廊工业镇的发展第23-24页
        2.3.2 美国底特律“汽车城”与匹兹堡“钢都”的对比第24-26页
        2.3.3 日本筑波科学城的建设第26-28页
3 我国高新区产业空间布局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第28-35页
    3.1 高新区产业空间布局的现状第28-32页
        3.1.1 高新区的用地面积第28-29页
        3.1.2 高新区的功能构成第29-30页
        3.1.3 高新区的开发强度第30-31页
        3.1.4 高新区的要素承载第31-32页
    3.2 高新区产业空间布局存在的问题第32-35页
        3.2.1 土地不集约第32页
        3.2.2 功能较单一第32-33页
        3.2.3 配套欠完善第33页
        3.2.4 环境不友好第33-35页
4 高新区产业空间布局的影响因素及优化思路研究第35-44页
    4.1 影响高新区产业空间布局的因素分析第35-39页
        4.1.1 影响高新区产业空间布局的宏观因素分析第35-36页
        4.1.2 影响高新区产业空间布局的中观因素分析第36-37页
        4.1.3 影响高新区产业空间布局的微观因素分析第37-39页
    4.2 优化高新区产业空间布局的思路研究第39-44页
        4.2.1 土地利用状况方面第39-41页
        4.2.2 产城融合程度方面第41-42页
        4.2.3 高新产业集聚程度方面第42-44页
5 绵阳高新区产业空间布局评价及优化建议第44-65页
    5.1 绵阳高新区现状概况第44-48页
        5.1.1 绵阳高新区区位条件第44-45页
        5.1.2 绵阳高新区空间布局现状第45-48页
    5.2 绵阳高新区发展SWOT分析第48-51页
        5.2.1 优势第48页
        5.2.2 劣势第48-50页
        5.2.3 机遇第50-51页
        5.2.4 挑战第51页
    5.3 绵阳高新区产业空间布局评价分析第51-56页
        5.3.1 绵阳高新区土地利用状况评价第51-53页
        5.3.2 绵阳高新区产城融合程度评价第53-55页
        5.3.3 绵阳高新区产业集聚程度评价第55-56页
    5.4 绵阳高新区产业空间优化布局建议第56-65页
        5.4.1 功能合理布局,土地集约利用第56-57页
        5.4.2 注重产城融合,完善配套设施第57-61页
        5.4.3 优化产业布局,促进特色集聚第61-62页
        5.4.4 完善创新平台,加快科技孵化第62-63页
        5.4.5 强化环境保护,实现绿色发展第63-65页
结论第65-66页
致谢第66-67页
参考文献第67-71页
附录第71-72页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与学位论文内容相关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第72页

论文共72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基于子结构试验方法的SMA-PRM阻尼器防高墩桥梁地震碰撞效能研究
下一篇:模拟交传笔记法实践报告--以“奥巴马夫妇演讲”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