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地方政府性债务风险研究
摘要 | 第7-8页 |
abstract | 第8页 |
1.绪论 | 第9-14页 |
1.1 选题背景和意义 | 第9-10页 |
1.1.1 选题背景 | 第9页 |
1.1.2 选题意义 | 第9-10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0-12页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0-11页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1-12页 |
1.3 研究思路和框架 | 第12-13页 |
1.3.1 研究思路 | 第12页 |
1.3.2 研究框架 | 第12-13页 |
1.4 创新性与不足 | 第13-14页 |
1.4.1 可能的创新性 | 第13页 |
1.4.2 不足之处 | 第13-14页 |
2.相关概念界定 | 第14-20页 |
2.1 地方政府性债务 | 第14-16页 |
2.1.1 地方政府性债务的界定 | 第14页 |
2.1.2 地方政府性债务的分类 | 第14-16页 |
2.1.3 地方政府性债务的功能 | 第16页 |
2.2 地方政府性债务风险 | 第16-20页 |
2.2.1 地方政府性债务风险的界定 | 第16-17页 |
2.2.2 地方政府性债务风险的特点 | 第17-18页 |
2.2.3 地方政府性债务风险的危害 | 第18-20页 |
3.我国地方政府性债务风险现状和成因分析 | 第20-33页 |
3.1 我国地方政府性债务风险现状 | 第20-23页 |
3.1.1 我国地方政府性债务风险的类型 | 第20-21页 |
3.1.2 我国地方政府性债务风险的规模 | 第21-23页 |
3.2 我国地方政府性债务风险成因分析 | 第23-28页 |
3.2.1 财政体制不完善 | 第23-24页 |
3.2.2 政府行为不理性 | 第24-27页 |
3.2.3 管理制度有漏洞 | 第27-28页 |
3.3 我国地方政府性债务风险化解—以S市为例 | 第28-33页 |
3.3.1 S市地方政府性债务风险规模 | 第28-31页 |
3.3.2 S市地方政府性债务风险化解举措及效果 | 第31-33页 |
4.国外地方政府性债务风险防范与管理借鉴 | 第33-37页 |
4.1 发达国家主要模式 | 第33-34页 |
4.1.1 美国模式 | 第33-34页 |
4.2 发展中国家主要模式 | 第34-35页 |
4.2.1 巴西模式 | 第34-35页 |
4.3 经验启示 | 第35-37页 |
4.3.1 重视法律的规范和约束作用 | 第35页 |
4.3.2 加强准备金制度建设 | 第35页 |
4.3.3 完善地方政府性债务信息披露制度 | 第35-36页 |
4.3.4 建立地方政府性债务风险预警机制 | 第36-37页 |
5. 我国地方政府性债务管理和债务风险防范建议 | 第37-43页 |
5.1 进一步完善地方财政体制 | 第37-38页 |
5.1.1 合理划分中央与地方政府间的财权与事权 | 第37页 |
5.1.2 改革财政体制 | 第37-38页 |
5.2 硬化地方政府举债行为约束 | 第38-40页 |
5.2.1 强化地方政府举债成本—效益考量 | 第38-39页 |
5.2.2 完善政府举债行为约束机制 | 第39-40页 |
5.3 健全地方政府融资平台体制机制建设 | 第40-42页 |
5.3.1 大力培植财源 | 第40页 |
5.3.2 深化地方政府投融资体制改革 | 第40-41页 |
5.3.3 提高融资平台管理水平 | 第41-42页 |
5.4 加强地方债务管理制度约束 | 第42-43页 |
5.4.1 完善债务监管的法律制度 | 第42页 |
5.4.2 完善信息披露制度 | 第42-43页 |
参考文献 | 第43-45页 |
致谢 | 第45-4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