税收执法内部控制研究--以鹰潭地税为例
摘要 | 第9-10页 |
abstract | 第10页 |
1 导论 | 第11-16页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第11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11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11页 |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 第11-14页 |
1.2.1 国外研究综述 | 第11-12页 |
1.2.2 国内研究综述 | 第12-14页 |
1.3 研究思路与主要研究内容 | 第14页 |
1.3.1 本文研究思路 | 第14页 |
1.3.2 主要研究内容 | 第14页 |
1.4 主要研究方法与研究特色 | 第14-16页 |
1.4.1 主要研究方法 | 第14-15页 |
1.4.2 研究特色 | 第15-16页 |
2 内部控制的基础理论 | 第16-19页 |
2.1 内部控制的内涵 | 第16-17页 |
2.1.1 内部控制的概念 | 第16页 |
2.1.2 税收行政执法权的概念 | 第16-17页 |
2.1.3 税收执法内部控制的优点 | 第17页 |
2.2 内部控制的理论基础——权力制约理论 | 第17-19页 |
3 鹰潭地税税收执法内部控制的现状 | 第19-24页 |
3.1 鹰潭地税税收执法内部控制成效 | 第19-21页 |
3.1.1 鹰潭地税基本情况 | 第19页 |
3.1.2 鹰潭地税税收执法内部控制成效 | 第19-21页 |
3.2 鹰潭地税税收执法内部控制建设存在的问题 | 第21-22页 |
3.2.1 督察内审任务繁重,组织保障力度不够 | 第21页 |
3.2.2 执法行为事后督审,风险防控力度不够 | 第21页 |
3.2.3 年年检查年年整改,规范管理力度不够 | 第21-22页 |
3.3 鹰潭地税税收执法风险的具体表现形式 | 第22-24页 |
3.3.1 外部风险 | 第22-23页 |
3.3.2 内部风险 | 第23-24页 |
4 税务部门税收执法内部控制问题成因 | 第24-28页 |
4.1 制度原因 | 第24页 |
4.1.1 内部控制机制欠精细化与专业化 | 第24页 |
4.1.2 缺乏健全的信息沟通机制 | 第24页 |
4.2 环境原因 | 第24-25页 |
4.2.1 干部认识不够,职能发挥不了 | 第24-25页 |
4.2.2 机构设置缺位,人员力量匮乏 | 第25页 |
4.2.3 信息化建设滞后,工作支撑不力 | 第25页 |
4.2.4 非税收事项的制约 | 第25页 |
4.3 风险原因 | 第25-26页 |
4.3.1 风险防范意识薄弱 | 第25-26页 |
4.3.2 责任追究不力 | 第26页 |
4.3.3 政策尺度过于宽松 | 第26页 |
4.4 监督原因 | 第26-28页 |
4.4.1 执法监督的权威性不足 | 第26页 |
4.4.2 执法监督的职责不清晰 | 第26-27页 |
4.4.3 执法监督的覆盖面小 | 第27-28页 |
5 优化税务部门税收执法内部控制的对策建议 | 第28-39页 |
5.1 树立税收执法内部控制的理念与目标 | 第28-30页 |
5.1.1 更新管理理念 | 第28-29页 |
5.1.2 明确内部控制的方向 | 第29-30页 |
5.2 优化税收执法内部控制的组织机构 | 第30-31页 |
5.2.1 建立扁平化税收执法机构 | 第30-31页 |
5.2.2 形成基于专业分工化的监督合力 | 第31页 |
5.2.3 构建税收执法“大督审”工作机制 | 第31页 |
5.3 优化税收执法部门人员设置 | 第31-33页 |
5.3.1 优化人力资源的配置和组合 | 第32页 |
5.3.2 建立良性人员激励机制 | 第32-33页 |
5.4 优化税收执法部门流程 | 第33-37页 |
5.4.1 建立合理的权力运作制度体系 | 第33-34页 |
5.4.2 建立科学的税收风险防范体系和管理流程 | 第34页 |
5.4.3 建立规范的税收执法督察流程 | 第34-36页 |
5.4.4 建立科学的税收执法评价体系 | 第36-37页 |
5.4.5 建立严格的执法追责制度 | 第37页 |
5.5 打造信息化管理模式 | 第37-39页 |
5.5.1 建立全面的税务信息网络 | 第37-38页 |
5.5.2 建立完善的税务管理大数据平台 | 第38页 |
5.5.3 坚持人机结合 | 第38-39页 |
结论 | 第39-40页 |
参考文献 | 第40-42页 |
致谢 | 第42-4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