溶液除湿性能优化的场协同分析
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页 |
第1章 绪论 | 第9-17页 |
1.1 课题背景及意义 | 第9页 |
1.1.1 能源与环境问题 | 第9页 |
1.1.2 溶液除湿优势 | 第9页 |
1.2 溶液除湿现状 | 第9-11页 |
1.2.1 数值模拟 | 第10页 |
1.2.2 实验研究 | 第10-11页 |
1.3 场协同理论现状 | 第11-14页 |
1.3.1 传热领域 | 第11-13页 |
1.3.2 降阻领域 | 第13页 |
1.3.3 热质领域 | 第13-14页 |
1.4 研究方法及内容 | 第14-17页 |
第2章 溶液除湿数值模型 | 第17-21页 |
2.1 多相流模型 | 第17-18页 |
2.2 组分输运模型 | 第18页 |
2.3 计算模型设置 | 第18页 |
2.4 UDF功能 | 第18-20页 |
本章小结 | 第20-21页 |
第3章 管间流态场协同性分析 | 第21-39页 |
3.1 物理模型 | 第21页 |
3.2 数学模型 | 第21-23页 |
3.2.1 控制方程 | 第21-22页 |
3.2.2 边界条件 | 第22-23页 |
3.2.3 网格划分及步长设置 | 第23页 |
3.3 场协同理论 | 第23-25页 |
3.3.1 协同角定义 | 第24页 |
3.3.2 协同角取值方式 | 第24-25页 |
3.4 管间流态分析 | 第25-29页 |
3.4.1 帘状 | 第25页 |
3.4.2 滴柱状 | 第25-26页 |
3.4.3 滴状 | 第26-29页 |
3.5 不同流态的场协同性比较 | 第29-32页 |
3.5.1 传质协同性比较 | 第29页 |
3.5.2 传热协同性比较 | 第29-30页 |
3.5.3 传质协同角适用性评价 | 第30-32页 |
3.6 匹配性原则分析 | 第32-37页 |
3.6.1 无量纲c-v图 | 第33页 |
3.6.2 空间场参数分析 | 第33-35页 |
3.6.3 传质协同性讨论 | 第35-37页 |
本章小结 | 第37-39页 |
第4章 数值模拟及协同性讨论 | 第39-47页 |
4.1 物理模型 | 第39页 |
4.2 数学模型 | 第39-40页 |
4.2.1 控制方程 | 第39-40页 |
4.2.2 边界条件 | 第40页 |
4.3 网格划分及步长设置 | 第40-41页 |
4.3.1 网格无关性验证 | 第40-41页 |
4.3.2 操作条件 | 第41页 |
4.4 模拟云图 | 第41-42页 |
4.5 协同性讨论 | 第42-45页 |
4.5.1 空气流速的影响 | 第43页 |
4.5.2 溶液流速的影响 | 第43-44页 |
4.5.3 溶液浓度的影响 | 第44页 |
4.5.4 入口含湿量的影响 | 第44-45页 |
本章小结 | 第45-47页 |
第5章 模型优化及协同性分析 | 第47-59页 |
5.1 物理模型 | 第47页 |
5.2 数学模型 | 第47-48页 |
5.2.1 控制方程 | 第47-48页 |
5.2.2 边界条件 | 第48页 |
5.3 网格划分 | 第48页 |
5.4 云图分析 | 第48-50页 |
5.5 除湿性能及协同性对比 | 第50-54页 |
5.5.1 空气流速的影响 | 第50-51页 |
5.5.2 溶液流速的影响 | 第51-52页 |
5.5.3 溶液浓度的影响 | 第52-53页 |
5.5.4 入口含湿量的影响 | 第53-54页 |
5.6 三维模型模拟研究 | 第54-57页 |
5.6.1 物理模型 | 第54页 |
5.6.2 网格划分 | 第54页 |
5.6.3 云图分析 | 第54-55页 |
5.6.4 结果分析 | 第55-57页 |
本章小结 | 第57-59页 |
第6章 除湿实验及性能研究 | 第59-71页 |
6.1 实验目的 | 第59页 |
6.2 设备操作流程及原理 | 第59-60页 |
6.3 除湿性能评价标准 | 第60页 |
6.4 结果分析 | 第60-69页 |
6.4.1 空气流速的影响 | 第60-62页 |
6.4.2 溶液流速的影响 | 第62-64页 |
6.4.3 溶液浓度的影响 | 第64-66页 |
6.4.4 入口含湿量的影响 | 第66-69页 |
6.4.5 误差分析 | 第69页 |
本章小结 | 第69-71页 |
结论与展望 | 第71-73页 |
参考文献 | 第73-81页 |
致谢 | 第81-83页 |
学术成果 | 第8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