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7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0-22页 |
1.1 引言 | 第10-11页 |
1.2 水体污染物的现状分析 | 第11-13页 |
1.2.1 水体中磷的来源与处理现状 | 第11-12页 |
1.2.2 磷资源危机 | 第12页 |
1.2.3 水体其他污染物 | 第12-13页 |
1.3 雨水生物滞留系统的发展进程 | 第13-15页 |
1.3.1 LID技术 | 第13-14页 |
1.3.2 雨水生物滞留系统的发展 | 第14-15页 |
1.3.3 生物滞留系统的构造 | 第15页 |
1.4 雨水生物滞留系统去除水体污染物的研究进展 | 第15-18页 |
1.4.1 生物滞留系统对水体中污染物的去除现状 | 第15-17页 |
1.4.2 生物滞留系统的改进 | 第17页 |
1.4.3 数学模型的应用 | 第17-18页 |
1.5 铝污泥的特性 | 第18-19页 |
1.5.1 铝污泥处理的现状 | 第18页 |
1.5.2 铝污泥的特性与资源化利用 | 第18-19页 |
1.5.3 铝污泥的风险评估 | 第19页 |
1.6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 第19-22页 |
1.6.1 研究目的 | 第19-20页 |
1.6.2 研究内容 | 第20页 |
1.6.3 技术路线 | 第20-22页 |
第2章 试验材料、设计与方法 | 第22-31页 |
2.1 试验材料 | 第22-23页 |
2.2 试验药品与试验废水配制 | 第23页 |
2.3 水质检测与试验仪器 | 第23-24页 |
2.4 试验装置设计 | 第24-25页 |
2.5 试验方法 | 第25-31页 |
2.5.1 铝污泥的性质探究 | 第25-26页 |
2.5.2 两种填料粒径筛分 | 第26页 |
2.5.3 两种填料的渗透系数测定 | 第26-28页 |
2.5.4 系统不同填料深度除污效果 | 第28-29页 |
2.5.5 生物滞留系统中植物的作用 | 第29-30页 |
2.5.6 模拟装置的运行 | 第30-31页 |
第3章 铝污泥的性质分析和静态磷吸附试验 | 第31-40页 |
3.1 铝污泥性质检测结果 | 第31-34页 |
3.2 吸附实验材料与方法 | 第34-35页 |
3.2.1 试验材料与试验配水 | 第34页 |
3.2.2 静态吸附试验过程 | 第34-35页 |
3.3 静态吸附试验结果分析 | 第35-36页 |
3.4 铝污泥对磷酸根的吸附等温模型 | 第36-39页 |
3.4.1 Langmuir模型的模拟 | 第36-38页 |
3.4.2 Freundlich模型的模拟 | 第38-39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39-40页 |
第4章 不同填料生物滞留系统除污效果 | 第40-56页 |
4.1 生物滞留系统不同填料深度除P效果分析 | 第40-43页 |
4.2 生物滞留系统不同填料深度除N效果分析 | 第43-52页 |
4.2.1 生物滞留系统不同填料深度除NH4+-N效果分析 | 第43-46页 |
4.2.2 生物滞留系统不同填料深度除NO3--N效果分析 | 第46-49页 |
4.2.3 生物滞留系统不同填料深度除TN效果分析 | 第49-52页 |
4.3 生物滞留系统不同填料深度除COD效果分析 | 第52-54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54-56页 |
第5章 生物滞留系统中植物对污染物去除的影响 | 第56-70页 |
5.1 生物滞留系统植物对除P去除效果的影响 | 第56-59页 |
5.2 生物滞留系统植物对N去除效果的影响 | 第59-66页 |
5.2.1 生物滞留系统植物对NH4+-N去除效果的影响 | 第59-61页 |
5.2.2 生物滞留系统植物对NO3--N去除效果的影响 | 第61-64页 |
5.2.3 生物滞留系统植物对TN去除效果的影响 | 第64-66页 |
5.3 生物滞留系统植物对除COD去除效果的影响 | 第66-68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68-70页 |
结论 | 第70-73页 |
参考文献 | 第73-78页 |
致谢 | 第7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