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5-7页 |
| Abstract | 第7-9页 |
| 主要符号列表 | 第14-16页 |
| 第1章 绪论 | 第16-44页 |
| 1.1 研究背景 | 第16-24页 |
| 1.1.1 国内外钢铁工业发展趋势 | 第16-21页 |
| 1.1.2 高品质钢发展需求 | 第21-24页 |
| 1.2 电磁技术对结晶器内流场和温度场的优化方法 | 第24-36页 |
| 1.2.1 电磁搅拌技术 | 第24-32页 |
| 1.2.2 电磁制动技术 | 第32-34页 |
| 1.2.3 结晶器电磁稳流和电磁加速技术 | 第34-36页 |
| 1.3 浸入式水口内钢液流动对结晶器内钢液流动状态影响 | 第36-41页 |
| 1.4 本文的研究目的与研究内容 | 第41-44页 |
| 第2章 模型及数值模拟方法 | 第44-58页 |
| 2.1 几何模型 | 第44-50页 |
| 2.1.1 电磁旋流装置几何模型 | 第44-45页 |
| 2.1.2 圆坯浸入式水口及结晶器几何模型 | 第45-47页 |
| 2.1.3 方坯浸入式水口及结晶器几何模型 | 第47-49页 |
| 2.1.4 板坯浸入式水口及结晶器几何模型 | 第49-50页 |
| 2.2 基本假设及材料物性参数 | 第50-51页 |
| 2.3 控制方程 | 第51-54页 |
| 2.3.1 旋转磁场电磁力解析 | 第51-53页 |
| 2.3.2 流场控制方程 | 第53-54页 |
| 2.3.3 温度场控制方程 | 第54页 |
| 2.4 边界条件 | 第54页 |
| 2.5 商业软件ANSYS及FLUENT简介 | 第54-56页 |
| 2.6 本文数值模拟方法 | 第56-58页 |
| 第3章 磁场计算结果 | 第58-66页 |
| 3.1 针对圆坯、方坯连铸的磁场计算结果 | 第58-62页 |
| 3.1.1 电磁旋流装置结构对磁场的影响 | 第58-60页 |
| 3.1.2 电磁参数对磁场的影响 | 第60-62页 |
| 3.1.3 模拟结果与理论值的对比 | 第62页 |
| 3.2 针对板坯连铸的磁场计算结果 | 第62-64页 |
| 3.2.1 圆形电磁旋流装置计算结果 | 第62-63页 |
| 3.2.2 E形电磁旋流装置计算结果 | 第63-64页 |
| 3.3 本章小结 | 第64-66页 |
| 第4章 电磁旋流水口在圆坯连铸中的模拟研究 | 第66-84页 |
| 4.1 可行性论证 | 第66-68页 |
| 4.2 电磁旋流装置结构对浸入式水口内流场影响 | 第68-69页 |
| 4.3 电流强度及水口结构对水口及结晶器内流场、温度场的影响 | 第69-77页 |
| 4.3.1 采用传统直型水口的模拟结果 | 第69-71页 |
| 4.3.2 采用渐开式水口的模拟结果 | 第71-74页 |
| 4.3.3 不同水口渐开角度的模拟结果 | 第74-77页 |
| 4.4 电磁旋流对由滑动水口而引起的偏流的抑制 | 第77-81页 |
| 4.5 本章小结 | 第81-84页 |
| 第5章 电磁旋流水口在方坯连铸中的模拟研究 | 第84-94页 |
| 5.1 电流强度对水口及结晶器内流场、温度场影响 | 第84-89页 |
| 5.2 浸入式水口结构对水口及结晶器内流场、温度场影响 | 第89-91页 |
| 5.3 模拟结果与Pb-Sn-Bi合金模型实验结果对比 | 第91-93页 |
| 5.4 本章小结 | 第93-94页 |
| 第6章 电磁旋流水口在板坯连铸中的模拟研究 | 第94-116页 |
| 6.1 机械式旋流水口与电磁式旋流水口对比分析 | 第94-96页 |
| 6.2 有无电磁旋流时浸入式水口及结晶器内流场对比 | 第96-100页 |
| 6.3 浸入式水口结构优化 | 第100-110页 |
| 6.3.1 为抑制水口侧开口上部负压区域而进行水口结构优化 | 第100-104页 |
| 6.3.2 为改善水口出流对结晶器宽面冲击而进行的水口结构优化 | 第104-109页 |
| 6.3.3 为提高弯月面温度而进行的水口结构优化 | 第109-110页 |
| 6.4 莱钢板坯电磁旋流连铸工业试验方案设计 | 第110-114页 |
| 6.5 本章小结 | 第114-116页 |
| 第7章 结论及展望 | 第116-120页 |
| 7.1 本文的主要结论 | 第116-118页 |
| 7.2 今后的工作及展望 | 第118-120页 |
| 参考文献 | 第120-130页 |
| 致谢 | 第130-132页 |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研究成果 | 第132-134页 |
| 作者简介 | 第13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