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5-6页 |
| ABSTRACT | 第6-7页 |
| 第一章 导论 | 第11-23页 |
| 1.1 研究的背景、目的和意义 | 第11-15页 |
| 1.1.1 研究的背景 | 第11-12页 |
| 1.1.2 研究的目的 | 第12-14页 |
| 1.1.3 研究的意义 | 第14-15页 |
| 1.2 研究的理论依据 | 第15-16页 |
| 1.2.1 新公共服务理论 | 第15页 |
| 1.2.2 善治理论 | 第15页 |
| 1.2.3 城乡一体化理论 | 第15-16页 |
| 1.3 国内外研究综述 | 第16-21页 |
| 1.3.1 国内研究综述 | 第16-19页 |
| 1.3.2 国外研究综述 | 第19-20页 |
| 1.3.3 国内外研究述评 | 第20-21页 |
| 1.4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 第21页 |
| 1.4.1 研究思路 | 第21页 |
| 1.4.2 研究方法 | 第21页 |
| 1.5 本研究创新点 | 第21-23页 |
| 第二章 新型城镇化下拆迁安置型社区基本理论 | 第23-31页 |
| 2.1 社区管理的基本概念 | 第23-25页 |
| 2.1.1 社区和社区管理 | 第23-24页 |
| 2.1.2 拆迁安置型社区 | 第24-25页 |
| 2.2 拆迁安置型社区的内涵 | 第25-26页 |
| 2.2.1 拆迁安置型社区产生的历史背景 | 第25页 |
| 2.2.2 拆迁安置型社区的内涵与特点 | 第25-26页 |
| 2.3 拆迁安置型社区与传统农村社区、城市社区的差异分析 | 第26-29页 |
| 2.3.1 拆迁安置型社区与传统农村社区的差异 | 第26-28页 |
| 2.3.2 拆迁安置型社区与城市社区的差异 | 第28-29页 |
| 2.4 拆迁安置社区管理模式与特征 | 第29-31页 |
| 2.4.1 政府主导型管理模式 | 第29页 |
| 2.4.2 居民自治型管理模式 | 第29页 |
| 2.4.3 拆迁安置型社区管理模式利弊分析 | 第29-31页 |
| 第三章 江苏Z镇J社区案例剖析 | 第31-45页 |
| 3.1 Z镇拆迁安置工作的政策引导 | 第31-33页 |
| 3.1.1 第一阶段:政策制定阶段 | 第32页 |
| 3.1.2 第二阶段:划分拆迁区域 | 第32-33页 |
| 3.1.3 第三阶段:明确补偿政策 | 第33页 |
| 3.2 Z镇拆迁安置型社区的形成过程 | 第33-36页 |
| 3.2.1 兴起背景 | 第33页 |
| 3.2.2 发展现状 | 第33-36页 |
| 3.3 Z镇J社区的基本概况 | 第36-42页 |
| 3.3.1 社区人口情况介绍 | 第36-38页 |
| 3.3.2 生产方式的改变 | 第38-39页 |
| 3.3.3 社区管理机构交叉管理,呈现“过渡性”特点 | 第39-40页 |
| 3.3.4 社区公共设施与服务逐步完善 | 第40-42页 |
| 3.3.5 社区居民社会保障情况 | 第42页 |
| 3.3.6 社区经费情况 | 第42页 |
| 3.4 Z镇J社区的组织关系 | 第42-45页 |
| 3.4.1 基层政府及其派出机构 | 第42-43页 |
| 3.4.2 社区党组织 | 第43页 |
| 3.4.3 社区居委会 | 第43-44页 |
| 3.4.4 物业管理公司 | 第44页 |
| 3.4.5 社区群团组织 | 第44-45页 |
| 第四章 Z镇J社区管理模式的问题分析 | 第45-55页 |
| 4.1 市场化导向不够,基础设施难以满足社区发展需求 | 第45-47页 |
| 4.2 社区管理制度建设滞后 | 第47-48页 |
| 4.2.1 安置社区管理主体责任分工不明确 | 第47-48页 |
| 4.2.2 安置社区管理缺少经费投入机制 | 第48页 |
| 4.3 安置户社会保障不完善 | 第48-50页 |
| 4.3.1 社会保险覆盖度低 | 第49页 |
| 4.3.2 医疗服务体系不完善 | 第49-50页 |
| 4.3.3 安置居民失业率高,再就业难度大 | 第50页 |
| 4.4 安置社区自治水平低,民主参与不够 | 第50-55页 |
| 4.4.1 政府角色定位不清晰 | 第50-51页 |
| 4.4.2 社区工作者专业水平不高 | 第51-52页 |
| 4.4.3 安置社区居民参与社区管理主动性不高 | 第52-53页 |
| 4.4.4 社区中介组织不发达 | 第53-55页 |
| 第五章 对策与建议 | 第55-65页 |
| 5.1 强化市场导向,加强社区基础设施建设 | 第55-56页 |
| 5.1.1 满足社区居民的需求 | 第55页 |
| 5.1.2 健全多样性的基础设施建设 | 第55页 |
| 5.1.3 注重对基础设施的维护 | 第55-56页 |
| 5.2 完善安置社区管理体制 | 第56-57页 |
| 5.2.1 明确社区管理主体,健全社区管理网络结构,建立多元主体互动机制 | 第56-57页 |
| 5.2.2 制定安置社区经费投入、运行机制 | 第57页 |
| 5.3 建立完善的失地、失宅农民保障体系 | 第57-60页 |
| 5.3.1 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统筹城乡社会保险一体化发展 | 第57-58页 |
| 5.3.2 建立安置社区医疗服务体系 | 第58页 |
| 5.3.3 促进安置居民再就业,关注弱势群体 | 第58-60页 |
| 5.4 政府职能转变,加强社区自治 | 第60-63页 |
| 5.4.1 明确政府角色定位,培育社区自治组织 | 第60页 |
| 5.4.2 强化社区管理队伍建设 | 第60-61页 |
| 5.4.3 提高居民参与意识,推动社区自治 | 第61-62页 |
| 5.4.4 培育社区中介组织 | 第62-63页 |
| 5.5 进行市场化改革,构建“多方协同共治”的社区管理模式 | 第63-65页 |
| 参考文献 | 第65-67页 |
| 致谢 | 第67-68页 |
| 作者简介 | 第6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