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控滚齿机动态误差补偿技术研究
致谢 | 第7-8页 |
摘要 | 第8-9页 |
ABSTRACT | 第9页 |
目录 | 第10-13页 |
插图清单 | 第13-15页 |
表格清单 | 第15-16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6-24页 |
1.1 课题来源 | 第16页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16-18页 |
1.3 国内外数控机床误差补偿技术概述 | 第18-22页 |
1.3.1 数控机床几何误差补偿技术研究概述 | 第18-19页 |
1.3.2 数控机床切削力误差补偿技术研究概述 | 第19-20页 |
1.3.3 数控机床热误差补偿技术研究概述 | 第20-22页 |
1.4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及章节安排 | 第22-24页 |
第二章 数控滚齿机误差源研究分析 | 第24-41页 |
2.1 引言 | 第24-25页 |
2.2 几何误差研究分析 | 第25-30页 |
2.2.1 几何误差形成机理 | 第25-26页 |
2.2.2 几何误差建模方法 | 第26-27页 |
2.2.3 几何误差元素及其辨识方法 | 第27-30页 |
2.3 切削力误差研究分析 | 第30-33页 |
2.3.1 力变形机理 | 第30-31页 |
2.3.2 切削力研究方法 | 第31-33页 |
2.3.3 切削力误差建模 | 第33页 |
2.4 热误差研究分析 | 第33-39页 |
2.4.1 数控滚齿机发热源及其热变形机理 | 第33-35页 |
2.4.2 热源强度和边界条件计算 | 第35-37页 |
2.4.3 热误差对加工精度的影响 | 第37-39页 |
2.5 其他误差研究分析 | 第39-40页 |
2.6 本章小结 | 第40-41页 |
第三章 数控滚齿机切削力误差建模技术研究 | 第41-53页 |
3.1 引言 | 第41页 |
3.2 切削力误差建模基本原理 | 第41-44页 |
3.2.1 数控滚齿机主轴传动系统运动学模型 | 第41-42页 |
3.2.2 切削力误差和电机电流关系分析 | 第42-43页 |
3.2.3 相关数据的采集方法 | 第43-44页 |
3.3 误差模型建立基本理论 | 第44-47页 |
3.3.1 BP神经网络基本概念 | 第44-46页 |
3.3.2 粒子群优化算法 | 第46-47页 |
3.4 切削力误差模型的建立 | 第47-52页 |
3.4.1 BP神经网络结构确定 | 第48-49页 |
3.4.2 PSO优化算法参数选择 | 第49-50页 |
3.4.3 通过PSO算法训练BP神经网络 | 第50-52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52-53页 |
第四章 数控滚齿机热误差建模技术研究 | 第53-68页 |
4.1 引言 | 第53页 |
4.2 滚齿机有限元模型的建立 | 第53-54页 |
4.2.1 数控滚齿机三维建模 | 第53-54页 |
4.2.2 数控滚齿机有限元模型的建立 | 第54页 |
4.3 有限元分析条件 | 第54-57页 |
4.3.1 设置材料属性 | 第55页 |
4.3.2 求解热源强度及边界条件 | 第55-57页 |
4.4 稳态温度场及热位移场仿真 | 第57-59页 |
4.4.1 稳态温度场仿真 | 第57-58页 |
4.4.2 稳态位移场仿真 | 第58-59页 |
4.5 瞬态温度场及热误差仿真 | 第59-61页 |
4.6 提取误差建模数据 | 第61-63页 |
4.6.1 数据采集点布置 | 第61-62页 |
4.6.2 数据采集 | 第62-63页 |
4.7 热关键点辨识 | 第63-65页 |
4.7.1 热关键点辨识策略 | 第63-65页 |
4.7.2 机床热关键点辨识 | 第65页 |
4.8 热误差模型建立 | 第65-67页 |
4.9 本章小结 | 第67-68页 |
第五章 数控滚齿机误差补偿策略 | 第68-79页 |
5.1 引言 | 第68页 |
5.2 误差补偿概述 | 第68-69页 |
5.3 误差补偿控制方式及补偿方法 | 第69-71页 |
5.3.1 误差补偿控制方式 | 第69-70页 |
5.3.2 误差补偿方法 | 第70-71页 |
5.4 误差补偿数据采集实验方案设计 | 第71-75页 |
5.5 误差补偿策略 | 第75-78页 |
5.6 本章小结 | 第78-79页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第79-81页 |
6.1 全文总结 | 第79-80页 |
6.2 展望 | 第80-81页 |
参考文献 | 第81-85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学术活动及成果情况 | 第8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