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交通运输论文--公路运输论文--交通工程与公路运输技术管理论文--交通工程与交通管理论文--交通调查与规划论文

路面破损对道路通行能力的影响研究

致谢第5-6页
摘要第6-7页
ABSTRACT第7-8页
1 引言第13-23页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第13-15页
        1.1.1 研究背景第13-14页
        1.1.2 研究意义第14-15页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第15-19页
        1.2.1 国外研究现状第15-17页
        1.2.2 国内研究现状第17-18页
        1.2.3 国内外研究现状评述第18-19页
    1.3 研究内容第19-21页
        1.3.1 研究思路第19-20页
        1.3.2 研究内容第20-21页
    1.4 研究技术路线第21-23页
2 路面破损特性第23-40页
    2.1 路面破损分类第23-28页
        2.1.1 现有路面破损分类第23-27页
        2.1.2 路面破损对车辆行驶的影响第27-28页
    2.2 路面性能评价第28-30页
        2.2.1 现有路面性能评价方法第28-29页
        2.2.2 现有评价方法的缺陷第29-30页
    2.3 从交通运行状态角度定义路面破损第30-34页
        2.3.1 概述第30页
        2.3.2 路面破损形式的两个维度第30-31页
        2.3.3 路面破损程度指标第31-32页
        2.3.4 车道净宽的定义第32-34页
    2.4 路面破损形式划分第34-37页
        2.4.1 路面破损程度形式划分第34-35页
        2.4.2 路面破损对车辆行驶轨迹的影响程度第35-37页
    2.5 路面破损易出现的位置第37-39页
        2.5.1 城市道路路面破损第37-38页
        2.5.2 公路路面破损第38-39页
    2.6 本章小结第39-40页
3 路面破损对交通运行状态的影响分析第40-65页
    3.1 路面破损与车辆行驶速度的关系第40-50页
        3.1.1 路面破损对车辆行驶速度的影响因素分析第41-44页
        3.1.2 路面破损与车辆行驶速度的关系第44-45页
        3.1.3 模型参数标定第45-47页
        3.1.4 模型检验第47-50页
    3.2 路面破损路段驾驶行为特点第50-53页
        3.2.1 概述第50-51页
        3.2.2 原车道行驶行为分析第51-52页
        3.2.3 换道行驶行为分析第52-53页
        3.2.4 车辆跟驰行为分析第53页
    3.3 路面破损路段车辆跟驰模型第53-55页
        3.3.1 考虑驾驶特性的跟驰模型第53-54页
        3.3.2 正常路面条件下和路面破损条件下车辆的跟驰模型第54-55页
    3.4 路面破损路段车辆行为建模第55-60页
        3.4.1 单车道路面破损车辆行为建模第55-58页
        3.4.2 车道路面破损车辆行为建模第58-60页
    3.5 模型检验第60-64页
        3.5.1 IDM跟驰模型参数的设定第60-61页
        3.5.2 模型验证第61-63页
        3.5.3 车辆行驶时空图分析第63-64页
    3.6 本章小结第64-65页
4 路面破损路段通行能力分析第65-83页
    4.1 道路通行能力及其影响因素第65-66页
        4.1.1 道路通行能力第65页
        4.1.2 路段理论通行能力计算第65页
        4.1.3 路段实际通行能力计算第65-66页
    4.2 破损路段通行能力计算方法第66-67页
    4.3 破损路面通行能力仿真第67-74页
        4.3.1 平衡状态下正常道路的通行能力分析第67-69页
        4.3.2 仿真设计第69-72页
        4.3.3 仿真程序检验第72-74页
    4.4 破损路面实际通行能力分析第74-80页
        4.4.1 破损路面交通流特性第74-77页
        4.4.2 破损路面实际通行能力影响分析第77-80页
    4.5 案例分析第80-81页
    4.6 本章小结第81-83页
5 结论第83-85页
    5.1 论文主要结论第83-84页
    5.2 研究展望第84-85页
参考文献第85-89页
附录A第89-91页
作者简历及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第91-93页
学位论文数据集第93页

论文共93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民航新旅客成长性预测方法研究
下一篇:金融监管视角下我国银行业SCP范式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