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目录 | 第8-11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1-18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1-12页 |
1.2 问题的提出及意义 | 第12-13页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3-16页 |
1.4 研究内容、基本框架及创新工作 | 第16-18页 |
1.4.1 本文的研究内容及框架 | 第16-17页 |
1.4.2 本文的主要创新工作 | 第17-18页 |
第二章 相关理论基础 | 第18-41页 |
2.1 虚拟企业的概念、特征、运行模式以及生命周期理论 | 第18-24页 |
2.1.1 虚拟企业的概念 | 第18-20页 |
2.1.2 虚拟企业的特征 | 第20-21页 |
2.1.3 虚拟企业的运行模式理论 | 第21-22页 |
2.1.4 虚拟企业的生命周期理论 | 第22-24页 |
2.2 虚拟企业信任及信任评审机制相关理论 | 第24-32页 |
2.2.1 虚拟企业信任的相关理论 | 第24-27页 |
2.2.2 虚拟企业信任评审机制的相关理论 | 第27-32页 |
2.3 合作伙伴与虚拟企业合作伙伴相关理论 | 第32-36页 |
2.3.1 合作伙伴关系相关理论 | 第32-34页 |
2.3.2 虚拟企业合作伙伴的运营模式 | 第34-35页 |
2.3.3 虚拟企业建立合作伙伴关系的意义与风险 | 第35-36页 |
2.4 模糊综合评价模型的相关理论综述 | 第36-39页 |
2.4.1 模糊综合评价法的定义 | 第36-38页 |
2.4.2 模糊综合评价的特征 | 第38-39页 |
2.4.3 模糊综合评价模型的建立步骤 | 第39页 |
2.5 小结 | 第39-41页 |
第三章 虚拟企业信任评审机制的建立 | 第41-65页 |
3.1 虚拟企业信任评审机制的建立原则及其步骤 | 第41-43页 |
3.1.1 虚拟企业合作伙伴信任评审机制的建立原则 | 第41-42页 |
3.1.2 虚拟企业信任评审机制建立步骤 | 第42-43页 |
3.2 虚拟企业信任评审指标体系的建立 | 第43-46页 |
3.2.1 “信任环”模型的信任评审指标体系 | 第43-44页 |
3.2.2 基于“信任环”的虚拟企业信任评审指标体系的建立 | 第44-46页 |
3.3 虚拟企业合作伙伴信任度的模糊综合评价模型 | 第46-52页 |
3.3.1 确定指标集 | 第46-47页 |
3.3.2 确定信任度评语集 | 第47-48页 |
3.3.3 确定各级评审指标的权重系数以及一致性检验 | 第48-51页 |
3.3.4 确定模糊综合评价变换矩阵R | 第51页 |
3.3.5 建立一级多指标模糊综合评价模型 | 第51页 |
3.3.6 归一化的多级模糊综合评价模型 | 第51-52页 |
3.4 模型的算例分析 | 第52-63页 |
3.4.1 问卷设计 | 第52-53页 |
3.4.2 问卷的发放与数据的采集 | 第53-63页 |
3.4.3 算例的结论分析 | 第63页 |
3.5 小结 | 第63-65页 |
第四章 虚拟企业合作伙伴的选择以及信任关系的维护 | 第65-81页 |
4.1 虚拟企业合作伙伴选择的一般性原则 | 第66-67页 |
4.2 虚拟企业合作伙伴的选择和优化过程 | 第67-75页 |
4.3 虚拟企业合作伙伴信任关系的建立 | 第75-77页 |
4.4 虚拟企业伙伴间信任关系的维护 | 第77-79页 |
4.5 小结 | 第79-81页 |
第五章 虚拟企业合作伙伴关系优化策略 | 第81-86页 |
5.1 保护合作伙伴的核心竞争力 | 第81页 |
5.2 建立完善的契约机制 | 第81-82页 |
5.3 设定合理公平的利益分配制度 | 第82-83页 |
5.4 发展伙伴间的多样化的沟通渠道 | 第83页 |
5.5 关注虚拟企业失信风险,维护信任保障体系 | 第83-84页 |
5.6 共享信息,建立学习型组织 | 第84-86页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第86-88页 |
6.1 结论 | 第86页 |
6.2 本文不足 | 第86-87页 |
6.3 研究展望 | 第87-88页 |
参考文献 | 第88-93页 |
致谢 | 第93-94页 |
附录 | 第94-10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