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经济论文--经济计划与管理论文--企业经济论文--各种企业经济论文--私营企业论文

我国民营企业劳资关系调整模式研究

致谢第5-6页
中文摘要第6-7页
ABSTRACT第7页
目录第8-11页
1 引言第11-14页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第11-12页
        1.1.1 研究背景第11-12页
        1.1.2 研究意义第12页
    1.2 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第12-14页
        1.2.1 研究思路第12-13页
        1.2.2 研究方法第13-14页
2 理论依据及文献综述第14-23页
    2.1 理论依据第14-15页
        2.1.1 邓洛普模型第14页
        2.1.2 克雷格模型第14-15页
        2.1.3 动态系统模型第15页
    2.2 文献综述第15-21页
        2.2.1 国外相关文献综述第15-18页
        2.2.2 国内相关文献综述第18-21页
    2.3 本章小结第21-23页
3 我国民营企业劳资关系现状及原因分析第23-38页
    3.1 我国民营企业劳资关系主体的现状第23-25页
        3.1.1 政府导向及其推动战略第23-24页
        3.1.2 劳方弱势和工会推动战略第24页
        3.1.3 资方主导及其消极规避战略第24-25页
    3.2 我国民营企业劳资关系现存问题第25-29页
        3.2.1 劳动争议案件持续增加第26-27页
        3.2.2 工会维权弱势第27-28页
        3.2.3 没有合理的工资增长机制第28-29页
        3.2.4 社会保险覆盖范围较窄第29页
    3.3 我国民营企业劳资关系现存问题致因分析第29-35页
        3.3.1 企业消极规避及员工维权意识增强第30-31页
        3.3.2 工会组织建设相对滞后第31-32页
        3.3.3 工资集体协商制度推行迟缓第32-34页
        3.3.4 政府执行落实力度不够第34-35页
    3.4 我国民营企业劳资关系现状原因的实证分析第35-38页
        3.4.1 指标选择和模型设计第35-36页
        3.4.2 实证研究和结果分析第36-38页
4 国外劳资关系调整模式及其启示第38-46页
    4.1 国外劳资关系调整模式第38-44页
        4.1.1 美国的劳资关系调整模式第38-40页
        4.1.2 德国的劳资关系调整模式第40-42页
        4.1.3 日本的劳资关系调整模式第42-44页
    4.2 国外劳资关系调整模式的对比分析第44-45页
    4.3 对我国民营企业劳资关系调整模式的启示第45-46页
5 我国民营企业劳资关系调整模式的构建第46-55页
    5.1 完善集体协商和集体合同制度第46-48页
        5.1.1 书面劳动合同和用工登记制度第46-47页
        5.1.2 劳动合同制度和雇主责任保险制度第47页
        5.1.3 集体协商和集体合同制度第47-48页
    5.2 完善企业内部管理制度第48-49页
        5.2.1 建立劳资关系三方协调机制第48页
        5.2.2 三方协调机制的作用第48-49页
        5.2.3 完善企业内部管理制度第49页
    5.3 完善工会组织建设第49-52页
        5.3.1 工会的作用第49-50页
        5.3.2 工会组织建设第50-52页
        5.3.3 集体谈判制度第52页
    5.4 健全社会保障体系第52-53页
        5.4.1 加强社会保障服务认识第52-53页
        5.4.2 调整社保费用和负担分配第53页
        5.4.3 完善社会保险体系第53页
    5.5 政府职能定位第53-55页
        5.5.1 政府在民营企业劳资关系调整中的职能第53-54页
        5.5.2 政府应重视为劳资双方提供服务第54-55页
6 结论及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第55-56页
参考文献第56-58页
作者简历第58-60页
学位论文数据集第60页

论文共60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多相机视频监控中行人检测与跟踪算法的研究
下一篇:基于规模效应的航空快递主干网络优化问题研究